请输入您搜索的信息!

啮齿目

当前位置: 首页- 动物资源- 动物多样性- 哺乳纲- 啮齿目

鼠科 muridae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06日 03:43 浏览次数:[]

白腹巨鼠 Leopoldomys edwardsiThomas1882

形态特征:为鼠科中较大的一种鼠类。体长240-320mm。最大体重可达800g。后足长一般超过45mm,尾长且粗,长达270-340mm。腹部纯白色,背腹毛色界限明显,身体背面棕褐色。尾也是两色,背面和身体背面颜色一致,腹面白色,尾端毛稍长。

栖息环境:栖息于亚热带山地林区,常见于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地带,或林木稀疏面靠近山坡农田的草地,喜选择近水沟的灌丛作为栖息位点。

地理分布:国内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东南、贵州、甘肃、陕西、湖北、重庆、广东、广西、浙江和海南。

物种评述:又叫小泡巨鼠。是灌丛、常绿阔叶林常见种,农田和居民区偶有发现。冬李在洞穴中较多。多在晚间活动,黄昏后开始外出,活动范围大。善攀登。

白腹巨鼠生态

黑家鼠 Rattus rattus Linnaeus1758

形态特征:体形细长,尾长大于体长,耳大而薄,向前拉可达眼的中央。有两个主要色型,即黑色型与棕褐色型。黑色型背毛黑色,带光泽,毛基灰白色,毛尖黑色;腹毛铅灰色;尾暗黑色,背、腹面色泽均匀。棕褐色型背毛为暗灰黄褐色,在背中线上带有黑色毛尖的毛较多;体侧色较淡,腹毛为灰白色;尾部颜色较深,背、腹面一色。

栖息环境:黑色型一般栖居在住宅内,以楼房的屋顶最多见,野外和田间很少,是一种典型的家栖鼠类。棕褐色型主要生活在野外,多栖居于靠近水源的地方,以溪流的两岸较多,栖息地为沙质土壤,松软而潮湿。

地理分布: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和福建等南方省区。

物种描述:昼伏夜出,尤以晨昏活动频繁,可家野流窜,随食物而迁移,会游泳。食性杂,喜食稻谷、玉米、豆类、水果等。食物缺乏时,也吃嫩草、树根、芒果、梨等。

针毛鼠 Niviventer fulvescensGray1847

形态特征:个体较小。体长130-170mm。背面毛色棕红色,背毛中刺状针毛较多。夏季针毛很多,冬季相对少一些,但也很明显。腹面纯白色,背面和腹面毛色界限明显。尾上下两色,背面棕褐色,无白色末梢,腹面白色,尾端通常有小段为白色。牙齿和北社鼠一致。

栖息环境: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林区、丘陵地带山地、灌丛及山谷溪流两旁,选择林下灌丛、树根、岩石缝及山区农田等地作为栖息位点。

地理分布:分布较广,国内分布于陕西、四川、云南、湖北、湖南、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海南等,西藏南部也有分布。

物种评述:有些个体和北社鼠在外形上分不开。其颜色都是黄棕色,针毛也较多,但腹面颜色仍然可以将它们分开,针毛鼠腹部纯白色,北社鼠多少带有硫黄色。针毛鼠以夜间活动为主,但白天无人时也经常外出活动。活动范围很广,性凶好斗,善攀喜跳,能在树上活动,跳枝穿隙觅食。食性杂,以植物为主,也经常潜入田问盗食稻谷、麦、花生以及浆果番茄等。当冬季食物缺乏时,也以野生植物根、叶和幼苗为食。

小家鼠 Mus musculus Linnaeus1758

形态特征:个体小,体重12~30克不等,体长一般不超过90mm。尾长等于或短于体长。毛色在不同区域有差别。北方小家鼠颜色总体较淡,南方小家鼠颜色更灰暗。北方小家鼠背面颜色棕黄色,腹部白色;南方小家鼠身体背面毛色灰棕色,或者灰色。腹面灰白色,毛基淡灰色。背面和腹面毛色界限通常较明显,但也有不明显的。尾上下两色,上面淡褐色,腹面污白色。小家鼠上颌门齿内侧,从侧面看有一明显的缺刻。

栖息环境:住房、厨房、仓库等各种建筑物、衣箱、厨柜、打谷场、荒地、草原等都是小家鼠的栖息处。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物种评述:在我国新疆、西藏、青海、东北三省等地区,野外种群数量很大。曾经5年左右发生一次大爆发,对农田有危害,也威胁人类健康。在南方,主要在房屋内和人类共生,但种群数量比北方小。小家鼠为杂食动物,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昼夜活动,但以夜间活动为主,尤其在晨昏活动最频繁。群居生活。

黄胸鼠 Rattus tanezumi Temminck1845

形态特征:个体中等。体长平均约160mm。前足背面中央黑色,两边白色。整个背面毛色一致,呈棕黑色,毛基灰色,毛尖棕黑色,中段黄棕色。针毛丰富,黄白色,仅尖部棕黑色。背部中央至臀部毛色略深,黑色调更显。侧面毛色较淡,枯草黄色较显著。背腹毛色逐渐过疲:腹面为显著的枯草颜色,腹毛毛基灰色,远端一半枯草颜色。须部毛基和毛尖均为黄白色。一些个体颏部为灰色。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村庄、农田、砖木瓦顶结构房屋等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区域,在长江流域主要栖息于屋舍,屋顶、瓦楞、墙头夹缝及天花板上面常是其隐蔽和活动的场所。在野外,栖息于平原和山区。

地理分布:中国分布广,除东北地区没有记录外,其他区域均有分布,包括海南岛和台湾。

物种评述:随着城市化不断扩张,该鼠迅速适应了现代建筑和城市环境,成为南方城市高层建筑的优势种,多在管道、吊顶天花板、管道井活动。黄胸鼠昼夜活动,以夜间活动为主,黄昏后和黎明前有两个活动高峰。食性杂,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生,包括谷物、豆类、菜类、薯类等;动物性食物包括肉、鱼、昆虫、蜗牛与蚯蚓等,也会袭击小鸡。

褐家鼠 Rattus norvegicusBerkenhout1769

形态特征:个体较大,体长170-250mm。耳小,向前折不达眼后缘;腹部颜色铅灰色;尾显著短于体长,尾上下一色,全部黑褐色。尾上鳞片组成的环纹较明显,环纹内着生短而粗的毛。尾尖部毛略长。整个背面毛色一致,呈黑褐色。针毛多,比绒毛长,粗壮,全部黑色。身体侧面毛色较淡,灰色调更显。背面和腹面毛色逐渐过渡,没有明显界线。一些个体颏部白色,一些个体胸部有一块白斑,一些个体毛尖略显黄白色调。前后足背面灰白色,无珍珠光泽。在头骨上,有一个典型特征是顶嵴几乎平行,尤其在成年至老年个体很明显,但幼体和亚成体不显著。

栖息环境:栖息地非常广泛,在河边草地、灌丛、庄稼地、荒草地以及林缘池边都有,但大多数在居民区,主要栖居于人的住房和各类建筑物中,特别是在牲畜圈棚、仓库、食堂、屠宰场等处数量最多。

地理分布:在野外,主要分布于地球高纬度的冷环境;在温暖地区,主要分布于房屋内。国内各地均有分布。

物种评述:该种北方的个体较小,南方个体较大。褐家鼠是家族性群居鼠类,以夜间活动为主,活动能力强,善攀爬、弹跳、游泳及潜水。食性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