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搜索的信息!

偶蹄目

当前位置: 首页- 动物资源- 动物多样性- 哺乳纲- 偶蹄目

鹿科 Cervidae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6日 03:48 浏览次数:[]

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 Milne-Edwards1872

形态特征:头体长85-170cm,体重15-28kg,为小型鹿类动物,整体毛色黑色至棕黑色。四肢毛色比身体更深,而头颈部稍浅。在头顶正中有一簇明显的浓密黑色冠毛。两耳宽而圆,上部外缘与基部外侧边缘为白色,耳尖背部为白色,形成独特的耳部黑白斑纹。尾巴外缘及腹面为纯白色。成年雄性头顶具两只短小的角,隐藏在头顶冠毛中;角尖一般超出冠毛不足2cm,通常不易观察到。成年雄性的上犬齿发达,形成突出嘴外的獠牙,近距离可见。耳外基部有长毛;上犬齿长大,稍向下弯,露出唇外;眼小;毛粗糙。冬毛几为黑色,夏毛暗褐色;头与颈部的毛,其尖端处有一白色环。雄兽具短而不分叉的角,角尖微向后弯。因额部有一簇黑褐色毛冠而得名。

栖息环境:栖息于山地森林环境中的丘陵地带,繁茂的竹林、竹阔混交林及茅草坡等处,它们不喜欢潮湿,春天以后多在较高的山上避暑,冬天则下到低山朝阳处避寒。

地理分布:毛冠鹿基本上为中国特有种。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至东南的大片区域,见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四川大部、云南大部、贵州、重庆、广西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地。

物种评述:毛冠鹿以日行性活动为主,通常独居,偶尔可见到成对活动。食性较广,包括各类草本植物、树叶、竹子与菌类。在其活动范围内,毛冠鹿会规律性地访问天然或人工盐井,通过舔盐来补充矿物质。它们会在不同季节进行沿海拔梯度的垂直迁移,在夏季时待在高海拔,而在冬季时下至低海拔的森林或开阔灌木林地带,以避开高海拔的深厚积雪并寻找食物。

红外相机照


小麂 Muntiacus reevesiOgilby1839

形态特征:小鹿头体长64-90cm,体重11-16kg,为小型鹿类,背部毛色为黄色至棕黄色,腹部毛色较浅。小麂的冬毛通常较夏毛稍黑,被毛更长且密,夏毛通常为淡栗红色,且混杂有灰黄色的斑点。尾巴浅棕色,尾部腹面为亮白色。雄性长有一对小型鹿角,角端较尖,近基部具一个短分叉。角基前部被毛为黑色,并向下延伸至前额,形成一个明显的黑色“V”字形。与赤麂相比,雄性小麂的角基甚短。雌性小麂不具角,在前额中央有一菱形的黑色斑块。初生幼崽体表有不明显的浅色斑点,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

栖息环境:栖息于亚热带与热带森林中的小丘陵、小山的低谷或森林边缘的灌丛、杂草丛中,也可以利用人工针叶林和灌丛生境。尽管小麂常见于山地环境,但通常分布在海拔低于2700m的中低山区,偶可上至海拔3000m附近。

地理分布:小麂为中国特有种,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部至东南部,以及台湾,见于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中部至东部、云南东部、贵州、重庆、广西、广东、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及台湾,其分布区南界不甚明了,大致在广东及广西北部。

物种评述:小鹿又名黄麂、麂子。营独居或成对活动,以晨曦和傍晚的活动最为频繁。在树木果实成熟季节,小麂通常会频繁到结果的乔灌树下取食地面落果,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植物种子传播者。它们会定期访问家域范围内的天然或人工盐井,舔舐矿物盐。

红外相机照


上一篇:猪科 Suidae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