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搜索的信息!

翼手目

当前位置: 首页- 动物资源- 动物多样性- 哺乳纲- 翼手目

菊头蝠科 Rhinolophidae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06日 04:09 浏览次数:[]

大菊头蝠 Rhinolophus luctus Temminck1835

形态特征:为国内体型最大的一种菊头蝠。体长75-85mm,前臂长660-730mm。鼻叶复杂,马蹄叶发达,覆盖鼻吻部,两侧无附小叶。鼻孔内无外缘突起,并衍生成杯状鼻间叶;鞍状叶基部向两侧扩展成翼状,使鞍状叶成三叶形;联接叶先端圆弧形,远低于鞍状叶顶端,与鞍状叶之间无凹缺;顶叶高耸,狭长呈舌状。体毛长而密,略显卷曲。背毛棕褐或灰褐色,毛尖隐约有灰白色,腹毛颜色稍淡。

栖息环境:栖息于岩洞或石洞或废弃房屋。

地理分布:国内分布于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江西、浙江、湖南、四川、海南、云南等省区。

物种评述:大菊头蝠可与其他种蝙蝠同处一洞,但多单独悬挂洞顶,且一般是在离洞口不太远的较亮处。黄昏时分飞出捕食昆虫。台湾菊头蝠(Rhinolophus formosae)原被认为是本种的一个亚种,现独立成种,为台湾岛特有种。

大菊头蝠生态照


大耳菊头蝠 Rhinolophus macrotis Blyth1844

形态特征:体型较小(但比华南菊头蝠稍大)。体长32-40.0mm,前臂长45-48mm。颅全长17-20mm。耳大,耳长23-27mm,对耳屏不发达。马蹄叶宽,中央具明显缺刻,两侧各具一小型附叶;鞍状叶较宽,但其宽度小于高度;联接叶低而平滑,起自鞍状叶顶端基部。下唇具3条纵行唇沟。头骨矢状嵴不明显。通体毛暗灰色或灰褐色,基部灰白色,腹毛毛色浅淡。

栖息环境:栖息于山洞中,数量不多,一般停留在洞边缘或近洞口岩石顶壁上。

地理分布:国内广泛分布于广东、福建、西南和江浙一带。

物种评述:可与小菊头蝠、鼠耳蝠(Myoris)等种类栖于相同的洞穴内。该种在国内包含3个亚种,分布范围较广。同时容易与华南菊头蝠相混淆,可以根据其鼻叶形态和前臂长进行区别,后者体型(前臂长约40mm)偏小,鼻叶中的鞍状叶高宽基本相等。

大耳菊头蝠生态照


单角菊头蝠 Rhinolophus monoceros Andersen1905

形态特征:小型蝙蝠。体长37-51mm,前臂长36-41mm,尾长17-23mm。脸部吻鼻端有突出的叶状衍生物,构成鼻叶,具有上、中、下鼻叶,中鼻叶(连接叶)顶部为单角突起,下鼻叶为马蹄状。身体背面的毛呈褐黄色,毛基部呈浅黄色,毛尖呈深黄色。腹面毛色呈乳黄色,毛基部呈乳白色,翼膜淡褐色。具有宽大的耳廓,对耳屏宽而短。翼膜宽圆,连接到趾基部。

栖息环境:栖息于坑道或洞穴的深处,呈单只或小群栖息,在栖息时往往在岩石的裂缝处用脚钩住岩石呈倒挂。

地理分布:中国特有,在贵州、台湾有分布。

物种评述:因为体型小多会呈聚集性栖息,是典型的群居夜行动物。使用恒频回声定位声波侦测环境中的猎物。

 单角菊头蝠生态照


皮氏菊头蝠 Rhinolophus pearsoni1851

形态特征:体型中等。前臂长51-60mm。鼻叶复杂,马蹄叶宽大,覆盖上唇;鞍状叶两侧近基部各有凸起,形成上窄下宽的基座;联接叶自鞍状叶顶端向后向下呈圆弧形下降,联接叶和鞍状叶之间无凹缺。翼膜止于胫基,呈褐色,翼幅290-310mm,股间膜后缘较平,不呈锥状。体毛长而柔密,背毛暗褐色或棕褐色,腹毛稍淡。

栖息环境:栖息于潮湿岩洞或人工洞。

地理分布:国内分布于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浙江、陕西、四川、西藏和云南等。

物种评述:为群居生活,常十余个至几十个不等共居一山洞,但均分别独自悬挂于岩壁或洞顶,与同一洞中其他种蝙蝠不混群。有冬眠习性。傍晚出洞觅食,食虫,捕食害虫对人类有益。

皮氏菊头蝠生态照


贵州菊头蝠 Rhinolophus rex Allen1923

形态特征:相对体型而言,耳郭巨大。前臂长54-58mm。体重14g。鼻叶中的鞍状叶和马蹄叶均异常宽大,其中鞍状叶顶端宽阔,两侧内凹,基部呈杯状扩大;联接叶起自鞍状叶基部,低而呈弧形,顶叶窄小呈三角形。发达的对耳屏长达耳长之半。全身毛长,背毛达15mm,棕褐色,腹毛色泽浅。

栖息环境:栖息于岩洞内。

地理分布:中国特有,分布于四川、贵州、重庆、云南、湖南、广西和广东。

物种评述:可见与大蹄蝠、小菊头蝠、中华菊头蝠等共栖于一洞,数量较少。因具有特大的耳郭容易区别于其他菊头蝠,但与施氏菊头蝠(Rhinolophus schnitzleri和高鞍菊头蝠(R. paradoxolophus)非常相似。

贵州菊头蝠生态照


中华菊头蝠 Rhinolophus sinicus K.Andersen1905

形态特征:体中型大小。前臂长 45-52mm,颅全长19-23mm。鼻叶中马蹄叶较大,两侧下缘各具一片小型附叶,鞍状叶左右两侧呈平行状,联接叶顶端阔而圆滑。空蝶鞍几乎是平行的,鼻叶上的刺血针比中菊头蝠的更钝。背毛毛尖栗色,毛基灰白色,腹毛赭褐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自然岩洞、废弃防空洞、坑道、窑洞等。

地理分布:国内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含香港和海南)及陕西、甘肃、西藏。

物种评述:非常常见的种类。可聚集成上百只的群体,见与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i)等同栖一洞。主要在夜间活动,大多数依靠特有的回声定位能力判定外界物体及其自身的位置。食昆虫或植食及吸血。本种曾使用鲁氏菊头蝠(R.rouxi)的种名,后研究发现与模式产地该种的染色体核型完全不一致,目前国际公认已经将中国及其邻近地区该亚种提升为种。

中华菊头蝠生态照


中菊头蝠 Rhinolophus affinis Horsfield1823

形态特征:体型中等大小。前臂长47-54mm。颅全长22-24mm。尾长低于头体长的一半。蹄状叶较宽阔,两侧各有1附小叶。鞍状叶正面观其两侧缘向中间凹入,略似提琴形:联接叶顶端低圆,与鞍状叶之间有凹陷。第345指掌骨近等长。体背毛深暗褐色,腹毛淡。尾短,与股间膜近平行。

栖息环境: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海拔290-2000米的潮湿的山洞和废矿井的坑道。

地理分布:国内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山西、海南及香港等地。

物种评述:中菊头蝠为常见的洞穴型蝙蝠种类,常单只或成群的倒挂于岩洞侧壁上,栖息高度约2-3米,可与大蹄蝠(Hipposiderosarmiger)、小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皮氏菊头蝠(R pearsoni)、中华鼠耳蝠 (Mgyoris chinensis)等同穴共栖。以蚊类,蛾类等昆虫为食。对人类有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