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搜索的信息!

翼手目

当前位置: 首页- 动物资源- 动物多样性- 哺乳纲- 翼手目

蝙蝠科 Vespertilionidae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06日 04:00 浏览次数:[]

西南鼠耳蝠 Myotis altarium Thomas1911

形态特征:体形中等。体长50-52mm,前臂长39-45mm。颅全长约16mm。耳壳狭长,前折超过吻端约7mm,耳屏窄而长,顶端甚尖,约10mm。第3-5掌骨近等长。体毛较长而柔和,背毛棕褐色,腹毛毛色近似。头骨吻短而鼻额部略凹,矢状嵴和人字嵴均不发达。

栖息环境: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岩洞或人工洞中,采集时曾见单只伏于小石凹中

地理分布:模式产地为四川峨眉山。国内广泛分布于西南三省,江浙至广西、江西、广东。

物种评述:具有冬眠习性。以昆虫为食。

西南鼠耳蝠生态照


中华鼠耳蝠 Myotis chinensisTomes1857

形态特征:体型较大的蝙蝠科种类之一。前臂长69-71mm。耳长且端部较狭窄,向前折可达或接近吻端。耳屏长而直,约为耳长之半。翼膜宽大,翼膜止于趾基。尾长不及体长。背部毛褐色,毛尖灰褐色;腹部毛暗灰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较大型的岩洞。

地理分布:国内分布于浙江、江苏、福建、广西、广东、海南、安徽、江西、湖南、陕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及香港。

物种评述:单只或数只高挂在岩洞顶壁,有时与其他鼠耳蝠种类混群。有冬眠习性。夜行性,捕食较大型昆虫。

中华鼠耳蝠生态照


伏翼 Pipistrellussp

形态特征:伏翼很小,体长约35-45mm。体色浅灰、褐、浅红或黑色。

栖息环境:通常栖息于树林或田野,但也可以生存在城市房屋顶楼或房檐。

地理分布:广布全国各地,包括澳门、香港和台湾。

物种评述:飞行方向飘忽不定,黄昏时比大多数蝙蝠出现得早,有时甚至白天飞行。

伏翼生态照


斑蝠 Scotomanes ornatusBlyth1851

形态特征:体型中等。前臂长50-60mm。吻鼻短而裸露。耳较长,呈椭圆形;耳屏较短,端部钝,外缘弧形内缘直。翼膜止于趾基部。体毛具光泽和独特的色彩,背部褐棕色,中央有白色条纹;头顶和两肩后有白色斑;腹部中央和颈部有一“V”字形的棕褐色斑纹;前肢翼膜基前具白毛区,翼膜黑褐色,股间膜淡棕褐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洞穴的陡壁高处或挂于高树枝上。

地理分布:国内分布于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四川、浙江、湖南、重庆和云南。

物种评述:较稀少的种类。群栖。黄昏时分可见其在居民屋舍周围捕食飞虫。

斑蝠生态照


亚洲长翼蝠 Miniopterus fuliginosusHodgson1835

形态特征:体型中等。前臂长46-50mm。耳短圆,耳屏小,长度不及耳长之半,端部钝圆,稍向内弯。翼狭长,第3指的第2指节为第1指节的3倍,且在静止时呈倒折状态。尾长等于或大于体长,但全部封在股间膜内,股间膜呈锥状。体被丝绒状短毛,背毛深褐色,腹毛较淡,毛基鼠灰色,被毛短而紧实。

栖息环境:栖息于黑暗潮湿积水的大石灰岩溶洞内。

地理分布:国内分布于安徽、浙江、北京、河北、湖北、湖南、福建、江西、陕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海南、澳门、香港及台湾。

物种评述:集聚成数千只甚至上万只大群,层叠在洞顶岩壁上。具冬眠习性。以小飞虫为食,尤以膜翅目和双翅目居多。

亚洲长翼蝠生态照


南长翼蝠 Miniopterus pusillus Dobson1876

形态特征:体型较小。前臂长40-41mm。体重7-9g。耳朵短小呈三角形,耳壳短宽,耳屏细长。第5掌骨较短:翼狭长;第3掌骨较长,其第2指节长度为第1指节的3倍,静止时折转放置。背部毛色为深棕或深灰色,腹部颜色较浅。

栖息环境:栖息于岩石洞穴内。

地理分布:国内分布区较狭窄,包括广东、海南、云南、福建、澳门及香港。

物种评述:在我国的分布较亚洲长翼蝠偏南,常聚集成几十上百只的种群。同栖于一洞穴内的有大蹄蝠、中华菊头蝠、鞘尾蝠等。

南长翼蝠生态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