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角鸮 Otus sunia Linnaeus,1758
形态特征:上体灰褐色,有黑褐色虫蠹状细纹。面盘灰褐色,密布纤细黑纹,领圈淡棕色,耳羽基部棕色,头顶至背和翅覆羽杂以棕白色斑。飞羽大部分黑褐色,尾羽灰褐色,尾下覆羽白色。下体红褐至灰褐色,有暗褐色纤细横斑和黑褐色羽干纹。喙暗绿色,先端近黄色。虹膜黄色,嘴黑灰色,周围有白色,先端近黄色。脚趾基部有羽毛,灰褐色,爪子呈黑褐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开放和半开放的林地、公园、稀树草原和树木繁茂的河滨地带。生活的海拔高度为海平面至1500m。这种猫头鹰喜欢在森林边缘或开阔的地方捕猎。
生活习性:留鸟。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通常单独活动。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树上浓密的枝叶丛间,靠在树干上或洞里。单独栖息,有时成小群栖息,靠保护色取得安全。夜间出来捕食。
灰林鸮 Strix aluco Linnaeus,1758
形态特征:头大而圆,没有耳羽,面盘明显,橙棕色或黑褐色。上体暗灰色,呈棕、褐斑杂状。飞羽暗褐,外侧翅上夏羽的外翈棕白色,在翅上形成显著的棕白色翅斑。下体白或皮黄色,胸部沾黄,有浓密条纹及细小虫蠹纹。虹膜呈暗褐色,嘴角褐色,先端蜡黄色。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欢河岸和沟谷森林地带,也出现于林缘疏林和灌丛地区,较喜欢近水源的地方。
生活习性:常成对或单独活动。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茂密的森林中,一动不动地、直立地栖息在靠近树干而又有浓密枝叶的粗枝上,黄昏和晚上才出来活动和猎食,有时在阴暗的白天和树林深处亦出来活动。主要以啮齿类为食,也吃小鸟、蛙、小型兽类和昆虫,偶尔在水中捕食鱼类。
领角鸮 Otus lettia Pennant,1769
形态特征:猛禽,体长20-27cm。头部具明显耳羽族及特征性的浅沙色颈圈。上体通常为灰褐色或沙褐色,并杂有暗色虫蠹状斑和黑色羽干纹;下体自色或皮黄色,缀有淡揭色波状横斑和黑色羽干纹,前额和眉纹皮黄白色或灰白色。有的亚种跗蹠被羽到趾,有的趾裸出。
栖息环境: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中。
生活习性:夜行性,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通常单独活动。主要以鼠类、甲虫、蝗虫、鞘翅目昆虫为食。在高望界保护区属留鸟,华南亚种O.I.erythrocampe。数量少,少见。
领鸺鹠 Glaucidium brodiei Burton,1836
形态特征:纤小而多横斑,雌雄同型。虹膜黄色,嘴角质色,颈圈浅色,无耳羽簇。上体浅褐色而具橙黄色横斑,头顶灰色,具白或皮黄色的小型“眼状斑”,颈背有橘黄色和黑色的假眼;下体白色,喉白满具褐色横斑,胸、腹部及两胁有宽阔的棕褐色长纵纹和横斑;大腿及臀白色具褐色纵纹,脚灰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灌丛地带。
生活习性:除繁殖期外都是单独活动。主要在白天活动,中午也能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和觅食。主要以昆虫和鼠类为食,也吃小鸟和其他小型动物。
斑头鸺鹠 Glaucidium cuculoides Vigors,1831
形态特征:猛禽,体长20-26cm。头、胸和整个背面几乎均为暗褐色,头部和全身的羽毛均具有细的白色模斑,随部白色,下腹部和肛周具有宽阔的褐色纵纹,喉部还具有两个显著的白色斑,爪近果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平原、低山丘陵、中山地带的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和林缘灌丛。
生活习性:大都单独活动,有时成对。主零在白天活动觅食。以蝗虫、甲虫、螳螂、蝉、蚂蚁等各种昆虫的成、幼虫为食,也吃鼠类、小鸟、蚯蚓、蛙和晰蜴等动物。在高望界保护区为留鸟,华南亚种G.c.whitelyi。数量少,少见。
纵纹腹小鸮 Athene noctua(Scopoli,1769)
形态特征:猛禽,体长20-26cm。头、胸和整个背面几乎均为暗褐色,头部和全身的羽毛均具有细的白色横斑,腹部白色,下腹部和肛周具有宽阔的褐色纵纹,喉部还具有两个显著的白色斑,爪近黑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平原、低山丘陵、中山地带的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和林缘灌丛。
生活习性:大都单独活动,有时成对。主要在白天活动觅食。以蝗虫、甲虫、螳螂、蝉、蚂蚁等各种昆虫的成、幼虫为食,也吃鼠类、小鸟、蚯蚓、蛙和蜥蜴等动物。
在高望界保护区为留鸟,青海亚种A.n.impasta。数量少,少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