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搜索的信息!

鹰形目

当前位置: 首页- 动物资源- 动物多样性- 鸟纲- 鹰形目

鹰科 Accipitridae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6日 09:23 浏览次数:[]

凤头蜂鹰 Pernis ptilorhynchus Temminck1821

形态特征:猛禽,体长50-65cm。头顶暗褐色至黑褐色,头侧具有短而硬的鳞片状羽毛,而且较为厚密,是其独有的特征之一。后枕部通常具有短的黑色羽冠,显得与众不同。上体通常为黑褐色,喉部白色,具有黑色的中央斑纹,下体为棕褐色或栗褐色,具有淡红褐色和白色相间排列的横带和粗著的黑色中央纹。尾羽为灰色或暗褐色,具有3~5条暗色宽带斑及灰白色的波状横斑。

栖息环境:栖于平原、山地森林、林缘、村庄、农田和果园等地。

生活习性:常单独活动,停息在高大乔木的树梢上或林内树下部的枝权上。以黄蜂、胡蜂、蜜蜂和其他蜂类为食,也吃其他昆虫,偶尔也吃小的蛇类、蜥蜴、蛙、鸟、鼠等动物。在高望界保护区属旅鸟,南方亚种P.p.orientalis。数量稀少,偶见。


赤腹鹰 Accipiter soloensis(Horsfield,1821)

形态特征:猛离,体长26-36cm。头部至背部为蓝灰色,翅膀和尾羽灰褐色,外侧尾羽有4-5条暗色横斑。颏部和喉部为乳白色,胸和两胁为淡红褐色,下胸部具有少数不明显的横斑,腹部的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虹膜淡黄或黄褐色,嘴黑色。脚和趾橘黄色,爪黑色。

栖息环境:栖于山地森林、林缘、农田和村庄附近。

生活习性:多停息在树木顶端或电线杆上。以蛙、蜥蜴等为食,也吃小型乌类、鼠类和昆虫。

单型种,在高望界保护区属夏候鸟。数量较少,易见。


凤头鹰 Accipiter trivirgatus (Temminck,1824)

形态特征:体大,具短羽冠。成年雄鸟上体灰褐;两翼及尾具横斑;下体棕色;胸部具白色纵纹;腹部及大腿白色具近黑色粗横斑;颈白,有近黑色纵纹至喉,具两道黑色髭纹。亚成鸟及雌鸟似成年雄鸟,但下体纵纹及横斑均为褐色,上体褐色较淡。飞行时两翼较同属鹰类短圆。

栖息环境:栖息于2000m以下的山地森林和山脚林缘地带,最高可达海拔2400m。也出现在竹林和小面积丛林地带,偶尔也到山脚平原和村庄附近活动。

生活习性:留鸟。常躲藏在树叶丛中,有时也栖于空旷处孤立的树枝上。日出性。多单独活动,飞行缓慢,也不很高,有时也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在空中盘旋和翱翔,盘旋时两翼常往下压和抖动。领域性甚强。主要以蛙、蜥蜴、鼠类、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主要在森林中的地面上捕食,常躲藏在树枝丛间,发现猎物时才突然出击。


松雀鹰 Accipiter nisus Temminck,1822

形态特征:猛禽,体长25-39cm。雄鸟上体为黑灰色,喉部白色,中央有一条宽阔而粗著的果色中央纹,其余下体力白色或灰白色,具褐色或棕红色斑。尾羽具4道暗色横斑。雌鸟上体为暗褐色,下体为白色,具暗褐色或赤棕褐色横斑。虹膜、蜡膜和脚均为黃色,嘴的基部为铅蓝色,尖端黑色。

栖息环境:栖于山地森林、林缘、草地和果园等地。

生活习性:性情机警,飞行迅速,善于滑翔。以各种小鸟为食,也吃蜥蜴、蝗虫、甲虫以及其他昆虫,有时捕杀鼠类、鹑鸡类、鸠鸽类。在高望界保护区属留鸟,南方亚种A.vaffinis。数量非常稀少,少见。


日本松雀鹰 Accipiter gularis Temminck et Schlegel,1844

形态特征:猛禽,体长25-34cm。雄乌上体和翅表面石板灰色,喉部中央黑纹较细窄,翅下覆羽白色具灰色斑点,腋羽白色具灰色横斑。雌鸟上体褐色,下体白色具细窄的灰褐横斑。雄乌的虹膜深红色,雌鸟则为黄色。嘴为石板蓝色,尖端黑色。蜡膜、脚为黄色,爪为黑色。

栖息环境:栖于山地针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在林缘和疏林地带。

生活习性:多单独活动。常栖于林缘高大树木的顶枝上。以山雀、莺类等小型鸟类为食,也吃昆虫、蜥蜴、石龙子等小型动物。单型种,在高望界保护区属冬候乌。数量稀少,少见。



蛇雕 Spilornis cheela(Latham,1790)

形态特征:中等体形的猛禽,头顶具黑白相间的短冠羽;上体灰褐色,下体褐色,腹部和两胁及臀具白色斑点;翅膀飞羽黑白相间,飞行时展开翅膀形成特征明显的条纹;尾羽白色,具两道宽阔的黑色横斑。虹膜黄色,嘴灰褐色,脚黄色。

栖息环境:栖息和活动于山地森林及其林缘开阔地带。

生活习性: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在高空翱翔和盘旋,停飞时多栖息于较开阔地区的枯树顶端枝权上。主要以各种蛇类为食,也吃蜥蜴、蛙、鼠类、乌类和甲壳动物。在高望界保护区属留鸟,东南亚种S.c.ricketti。数量稀少,少见。


白腹隼雕 Aquila fasciata(Vieillot,1822)

形态特征:上体暗褐色,各羽基部白色;头顶羽呈矛状,羽干纹黑褐色。眼先白,有黑色羽须,眼的后上缘有一不明显的白色眉纹。下体白色稍沾棕黄,羽干纹黑褐色。飞羽黑褐色,尾羽灰褐色,具黑褐色近端带斑,端缘白色。未成年鸟下体棕栗色,腹部棕黄色。虹膜黄色,嘴蓝灰色,尖端黑色,脚黄绿色。

栖息环境:在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地森林中的悬崖和河谷岸边的岩石上,尤其是富有灌丛的荒山和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谷地带。非繁殖期也常沿着海岸、河谷进入到山脚平原、沼泽、甚至半荒漠地区。寒冷季节常到开阔地区游荡。

生活习性:性情较为大胆而凶猛,行动迅速。常单独活动,不善于鸣叫。飞翔时两翅不断煽动,多在低空鼓翼飞行,很少在高空翱翔和滑翔。捕捉鸟类和兽类等为食,但不吃腐肉,主要以鼠类、水鸟、鸡类、岩鸽、斑鸠、鸦类和其他中小型鸟类为食,也吃野兔、爬行类和大的昆虫。


黑冠鹃隼 Aviceda leuphotes(Dumont,1820)

形态特征:猛禽,体长26-33cm。头顶具有长而垂直竖立的蓝黑色冠羽,极为显著。嘴和腿均力铅色。头部、颈部、背部尾上的覆羽和尾羽都呈黑褐色,翅膀和肩部具有白斑,上胸具有一个宽阔的星月形白斑,下胸和腹侧具有宽的白色和栗色横斑,腹部的中央、腿上的覆羽和尾下的覆羽均力黑色。

栖息环境:栖于山脚平原、山地的森林、草坡、村庄、林缘耕地等地带。

生活习性:主要以蝗虫、蚱蜢、蝉、金龟子等昆虫为食,也吃蝙蝠,以及鼠类、蜥蜴和蛙等小型脊椎动物。在高望界保护区属夏候乌,南方亚种A.I.syama。种群数量很少,少见。


金雕 Aquila chrysaetos Linnaeus,1758

形态特征:大型猛禽,体长76-105cm。体羽暗褐色,后头、枕和后颈羽毛尖锐,呈披针形,颜色呈金黄色;尾较长而圆,灰褐色,具黑色横斑和端斑;跗蹠被羽。幼鸟尾羽白色,具宽阔的黑色端斑,飞羽基部亦为白色,在翼下形成一大的白斑,飞翔时极为明显。喜欢在高空翱翔盘旋,翱翔时两翅微向上举成浅“V”字形。

栖息环境:栖于高山草原、荒漠、河谷和森林地带,冬季亦常到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活动,最高海拔高度可到4000多m。

生活习性:主要捕食大型乌类和兽类,如維、鹑、鸭、旱獭、野兔、狍、山羊、松鼠、狐等,有时也吃死尸。在高望界保护区属冬候鸟,中亚亚种A.c.daphanea。数量稀少,罕见。


普通鵟 Buteo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1844

形态特征:猛禽,体长50-59cm。体色变化较大,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斑或纵纹,尾羽淡灰褐色,具多道暗色横斑。飞翔时两翼宽阔,在初级飞羽的基部有明显的白斑,翼下肉色,仅翼尖、翼角和飞羽的外缘为黑色(淡色型)或者全为黑褐色(黑色型)。翱翔时两翅微向上举成浅“V”字形。

栖息环境:栖于山地森林、林缘、平原、旷野、村庄等地。

生活习性:以各种鼠类为食,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鸟和大型昆虫等。

在高望界保护区属冬候鸟,普通亚种B.b.japonicus。数量稀少,少见。


黑耳鸢 Milvus migrans lineatus Gray,1831

形态特征:猛禽,体长50-59cm。体色变化较大,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斑或纵纹,尾羽淡灰褐色,具多道暗色横斑。飞翔时两翼宽阔,在初级飞羽的基部有明显的白斑,翼下肉色,仅翼尖、翼角和飞羽的外缘为黑色(淡色型)或者全为黑褐色(黑色型)。翱翔时两翅微向上举成浅“V”字形。

栖息环境:栖于山地森林、林缘、平原、旷野、村庄等地。

生活习性:以各种鼠类食,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乌和大型昆虫等。在高望界保护区属冬候鸟,普通亚种M.m.lineatus。数量稀少,少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