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嘴栗啄木鸟 Blythipicus pyrrhotis Hodgson,1837
形态特征:攀禽,体长30cm。头顶羽具淡色轴纹,形长的嘴黄色,嘴端呈截平状。体羽赤褐具黑斑,上体大都棕褐色,下背以下暗褐色,上下体羽均有横斑。雄乌自枕下至颈侧及耳羽后有一大赤红斑。
栖息环境:栖息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
生活习性: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叫声频繁而噪杂,易与其他啄木鸟相区别。主要以蠕虫为食。
在高望界保护区 留鸟,华南亚种B.p.sinensis。种群数量非常少,少见。
斑姬啄木鸟 Picumnus innominatus Burton,1836
形态特征:攀禽,体长9-10cm。上体橄榄绿色,雄鸟头顶橙红色,头侧有两条白色纵纹,下体乳白色,具粗的黑色斑点。雌乌和雄鸟相似,但头顶为单一的栗色或烟褐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疏林、竹林和林缘灌丛中。
生活习性:主要以蚂蚁、甲虫和其他昆虫为食。在高望界保护区为留鸟,华南亚种Pi.chinensis。数量少,易见。
黄嘴栗啄木鸟 Blythipicus pyrrhotis Hodgson,1837
形态特征:攀禽,体长30cm。头顶羽具淡色轴纹,形长的嘴黄色,嘴端呈截平状。体羽赤褐具黑斑,上体大都棕褐色,下背以下暗褐色,上下体羽均有横斑。雄乌自枕下至颈侧及耳羽后有一大赤红斑。
栖息环境:栖息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
生活习性: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叫声频繁而噪杂,易与其他啄木鸟相区别。主要以蠕虫为食。
在高望界保护区 留鸟,华南亚种B.p.sinensis。种群数量非常少,少见。
星头啄木鸟 Yungipicus canicapillus Blyth,1845
形态特征:攀禽,体长14-17cm。通体呈黑白相杂状,头顶灰色,雄乌眼后上方具红色条纹,眉纹宽阔,白色,自眼后上缘向后延伸至颈侧,并在此形成白色块斑,下体无红色,布满条纹,近黑色条纹的腹部棕黄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山地和平原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中,也出现于农田地边疏林及灌丛地带。
生活习性:常成对的在树林间觅食。主要食以蚂蚁、甲虫、双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兼吃一些杂草种子及其他植物性食物。在高望界保护区为留鸟,华南亚种D.c.nagamichii。数量较少,易见。
棕腹啄木鸟 Dendrocopos hyperythrus Vigors,1831
形态特征:攀禽,体长18-24cm。雄乌头顶及项深红色,雌乌黑色而具白色斑点。背部为黑、白横斑相间。翼上小覆羽黑色,翅余部大都黑色而缀白色点斑。腰至中央尾羽黑色,外侧一对尾羽白而具黑横斑。脸白色,下体棕色,尾下覆羽粉红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山地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
生活习性: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有时吃植物果实。在高望界保护区属夏候鸟,普通亚种D.h.subrufinus。数量稀少,偶见。
灰头绿啄木鸟 Picus canus Gmelin,JF,1788
形态特征:攀禽,体长27-30cm。通体黄绿色,雄乌前顶冠猩红,眼先及狭窄颊纹黑色,头顶后部、枕和后颈灰色或暗灰色,杂以黑色羽干纹,眉纹灰白色,耳羽、颈侧灰色,颧纹黑色宽而明显。初级飞羽外羽片具白色圆斑。雌鸟与雄乌相似,前顶冠灰色而无红斑,嘴相对短而钝,其余相同。
栖息环境:栖息于低山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于次生林和林缘地带。
生活习性:主要以蚂蚁、天牛幼虫、鳞翅目、鞘翅目等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的果实与种子。在高望界保护区属留鸟,华南亚种P.c.sobrinus。种群数量较少,易见。
大斑啄木鸟 Dendrocopos major Linnaeus,1758
形态特征:攀禽,体长20~25cm。上体主要为黑色,额、颊和耳羽白色,肩和翅上各有一块大的白斑。尾羽黑色,外侧尾羽具黑白相间的横斑,飞羽亦具黑白相间的横斑。下体污白色,无斑;下腹和尾下覆羽鲜红色。雄乌枕部红色,雌鸟枕部无红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山地和平原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中,也出现于农田地边疏林及灌丛地带。
生活习性:主要以甲虫、蝗虫、吉丁虫、天牛幼虫、蚁科、蚊科、胡蜂科、鞘翅目等昆虫为食。也吃橡实、松子和草籽等植物性食物。在高望界保护区为留乌,东南亚种D.m.mandarinus。数量较少,易见。
上一篇:须鴷科 Capitonidae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