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特征:雄性全长16-23 cm,雌性全长16-25 cm。体背面古铜色,背脊有一条黑脊纹,体两侧各有一黑色纵带,其上不间杂白色斑点或点斑,纵带上缘镶以浅色窄纵纹。
栖息环境:主要生活于海拔2 000 m以下的低海拔地区、平原及山地阴湿草丛中以及荒石堆或有裂缝的石壁处。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2000 m。
生活习性:喜在气温较高的中午和午后活动。为肉食性动物,主要捕食鞘翅同、鳞翅目等昆虫。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国河南、陕西、甘肃、西藏、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广西、台湾、海南、香港、广东;国外分布于印度、锡金、缅甸、泰国。
识别特征:在与外型相近之印度蜓蜥作比较时,本种之体色是以黑白色调为主,而印度蜓蜥之体色则是褐黄色调;且本种之腹面为白色,印度蜓蜥腹面则常带些黄色调。无上鼻鳞;下眼睑被细鳞;有2枚大型肛前鳞;股后外侧有一团大鳞;背面橄榄褐色;体侧黑色不形成明显的纵带。
栖息环境:生存的海拔范围为600-2 000 m。
生活习性:喜于树林边缘活动,尾巴极易自割。以昆虫及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地理分布: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湖北、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识别特征:周身被有覆瓦状排列的细鳞,鳞片质薄而光滑;体较粗壮;四肢发达,尾细长,末端尖锐。体背黄铜色,有金属光泽,鳞片周围淡灰色,略现网状斑纹。背面和腹面散布浅色斑点;老年成体浅线纹不甚明显,斑点和蓝色亦消失,颈侧及体侧红棕色。幼体背面黑色,具3条浅黄纵线,尾浅蓝色。
栖息环境:生活于低海拔的山区,平原耕作区,住宅附近公路旁边草丛中,及树林下的落叶杂草中,丘陵地区青苔和茅草丛生的路旁,低矮灌木林下和杂草茂密的地方,均可见石龙子。
生活习性:昼行性地栖型蜥蜴,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同时一日间也有强度波动。春季主要以象鼻 、鼠妇、步行 、金龟 、蚂蚁、叩头 幼虫、蚯蚓、刺蛾幼虫等动物为食,夏季食性更广泛,有叩头 幼虫、鼠妇、蝗虫等,亦吃小蛙、蝌蚪、北草蜥仔蜥等脊椎动物
地理分布:分布于越南。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华南、华东和西南地区,在海南和台湾亦有分布。
识别特征:小型石龙子,体色底色为黑色,并从吻端到尾巴的基部缀有金色的长条纹,长尾巴则为鲜艳而显眼的蓝绿色或铁青色。成体褐色侧纵纹显著;幼体背面5条浅黄色纵纹,尾末端蓝色。性成熟个体体色的两性差异显著,成年雄性体长、头长和头宽显著大于成年雌性。
栖息环境:栖息于长江以南的低山山林及山间道旁的石块下,喜在干燥而温度较高的阳坡活动,但在茂密的草丛或平原地区比较少见。
生活习性:性活泼。春季捕食蝗虫、避债虫、鼠妇及鞘翅目昆虫等,其中害虫约占食虫量的46%;夏季食物内容更为广泛,主要为叩头虫幼虫、鼠妇和蚂蚁等,害虫的比例也随之相应增加,偶尔也吞食其他幼蜥。其活动和冬眠习性与石龙子相似。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东亚亚热带地区,从中国台湾和琉球群岛,向西到中国大陆和越南。
上一篇:蜥蜴科 Lacertidae
下一篇:壁虎科 Gekkonidae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