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特征:背面橄榄绿色,背部图案由较小的黑色斑点和条纹组成,前段两侧可见数行明显的较大黑色斑点。腹面灰白色,每一腹鳞的基部黑色,整个腹面看起来呈多数黑白相间的横纹。头背橄榄灰色,顶鳞沟及其后有一镶黑边的短白纵纹,颈背有一“V”形黑纹。上唇鳞色白,眼后下方有两条黑色细线纹分别斜达上唇缘和口角。头腹面灰白色。颜色变异较大,但眼后下方有两条黑色细线纹,背面的黑色棋斑及腹面的黑色横纹则相当典型一致。偶有体侧具红色点斑的个体。
栖息环境:多栖息于山区丘陵、平原及田野的河湖水塘边。
生活习性:半水性,夜行性,能在水中潜游。性凶猛,常攻击捕蛇者。主要猎捕小鱼,兼食蛙、蟾蜍等。
地理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云南、贵州等地,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与马来西亚。
识别特征:头大小适中,与颈可以区分;鼻孔大而圆,靠近鼻鳞上部,几与鼻间鳞相切,鼻鳞下沟达第一上唇鳞;眼较大,瞳孔圆形。头背暗褐色略带红,吻端及上唇色白,部分上唇鳞沟色黑;头腹白色,偶有褐色点斑。
栖息环境:栖息于平原、丘陵、低山靠近水源之处。
生活习性:主要捕食蛙类、鱼类等。
地理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中国以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
识别特征:头颈可以区分;瞳孔圆形。头背暗棕色,枕侧各有一黄色枕斑,始自最后一枚上唇鳞,斜向颈背,略呈椭圆形;唇部淡黄色,唇鳞沟黑褐;头腹面灰白色。躯干及尾背黑褐色,两侧D5-D7鳞行有二行浅黄色纵纹,沿此二纵纹可以识别出一列铁锈色点斑,纵纹外侧有许多不明显的黑色点斑。腹面淡黄色,有腹链纹,组成腹链的黑点窄长,前后几相接,左右腹链之间无斑。
栖息环境:生活于海拔620-1800 m的山区、丘陵地带,常见于水田、道边、水域附近,
生活习性:白日活动,食蛙、蟾、蝌蚪,亦食小鱼。
地理分布:分布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
识别特征:头较细长,与颈可以区分;吻端较钝,吻棱明显;眼较大,瞳孔圆形,眼径约为其下缘到口缘距离的二倍。背面黑褐色,有约等距排列、长短相间的黄色横斑。背面黑褐色,有约为等距排列、长短相间的黄色横斑,最宽的初级横斑每侧9-15条。头颈背面暗棕红色,头前半部杂有少许黑褐色虫纹斑,有顶斑,眼后有一白线纹,始自眶后鳞上枚,经前颞鳞,沿最后2枚上唇鳞上缘再弯向上在顶鳞后第7枚背鳞处会合为1条约2枚鳞长的短纵纹;头侧黄白色,有不规则散布的绛红色斑;头腹白色,散布有粗大黑褐色斑。躯尾背面黑褐色,有约等距排列的黄色横纹,按粗细分为三级:初级横纹1/2-1枚鳞宽,通体9-15条;次级横纹1/4-1/2鳞宽,介于两初级横纹之间;每个初级横纹与次级横纹之间还有更细的三级横纹,略弯曲,甚至模糊不清。腹鳞两外侧黑褐,中央黄色。
栖息环境:生活于海拔420-1000 m的山区,常见于稻田、小溪、沟坡或路旁草丛中。
生活习性:食鱼。
地理分布:分布于四川(峨眉)、贵州(江口、印江、德江、安龙、榕江、雷山、荔波)、湖南、广西。
识别特征:全长 433 mm。头略大,与颈区分较为明显;瞳孔圆形;头背黑褐色,顶鳞沟两侧有成对浅色小点斑;头腹面灰白色;上唇鳞8 (3-2-3式),前4枚上唇鳞白色,后缘黑褐色,躯干及尾背面黑褐色,隐约可见碎黑斑;体侧各有1条不明显的散布着黑色斑点的暗橄榄色条纹从颈部延伸至身体末端。
栖息环境:常生活于山区、栖于低海拔山区和丘陵地、于草丛、灌丛、溪流、森林底层和流水沟中活动以及生活于山区水源附近。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680-1083 m。
生活习性:日、夜均会活动,主要以晨昏为主,性情极为温驯。
识别特征:头背绿色,上唇鳞污白色,鳞沟黑色,眼正下方及眼斜后方各一条黑纹最粗,头腹面白色。躯干及尾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躯干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橘红色斑块相间排列;后段犹可见黑色斑块,橘红色渐趋消失。躯干及尾腹面黄绿色,腹鳞游离缘的颜色较浅。
栖息环境:分布海拔高度可达1800 m,主要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带的近水区域,例如河流、稻田、湿地、草丛、水沟和水塘等。
生活习性:白天活动,行动敏捷。主要以无尾两栖动物为食,幼蛇也会在水中捕食蛙类的蝌蚪。
地理分布: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韩国、俄罗斯;在中国分布十分广泛,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福建、广西、陕西、四川等地均有分布。
识别特征:背面棕黄色,有黑色纵纹和黄色纵纹相间;腹色淡黄白色。吻鳞宽远超于高,由头背可以见到;鼻孔侧仰,位于鼻鳞的上方;鼻间鳞狭小;前额鳞单枚,宽度为长的2.5倍,其前缘为波浪形,后缘平;额鳞宽和长相等,长度等于其到吻端的距离,远比顶鳞短。
栖息环境:一般生活于山溪中以及喜潜伏岩石、砂砾及腐烂植物下。
生活习性:半水生。
地理分布:分布于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识别特征:身体有黑黄相间的纵纹,这些纵纹在躯干前段部分合并为点斑或粗线纹;头背有边缘赭色的不规则黄色线纹;腹部浅黄色,外侧有不对称点斑,腹鳞在生活时呈半透明状,腹腔内的心脏、肝脏等器官隐约可见。
栖息环境:栖息于山涧溪流。
生活习性:中小型体型的水栖无毒蛇类。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
识别特征:头较宽,略扁,吻稍钝,眼较大。背面棕色、棕褐色、棕黄色或灰绿色,有17~25+9~14条黑褐色环纹(云南产此斑纹不太明显),在体侧环纹交叉成“X”形斑;腹面黄白色或灰白色。
栖息环境:生活于平原、丘陵及低山区的河边、溪旁,亦见于树上。
生活习性:白天活动,食鱼、蛙等。卵生。
地理分布:分布于云南、贵州(江口、松桃、兴义、望漠、榕江、荔波等地)、浙江(遂昌、庆元)、江西、湖南、福建、广东、香港、海南(五指山)、广西。
识别特征:头颈可以区分;鼻间鳞前端极窄,鼻孔位于近背侧;眼较小。躯尾背面暗橄榄绿,体侧橘红,有明显的黑褐环纹,通身有28~40+10~20个,背面由于基本色调较深,环纹模糊不清,体侧者清晰可数,一般均呈“Y”形;腹面灰白色,有体侧的黑褐环纹延续到腹中线交错排列。随年龄增长,体侧橘红色渐不鲜明,黑褐环纹亦渐模糊,腹面环纹几不显。年长个体背面和体侧瓦灰色,腹面白色,环纹全不显。尾下鳞边缘色黑,构成尾腹面双行网格及左右尾下鳞沟交错而成的中央黑色折线纹。头背橄榄灰色,上唇鳞色稍浅淡,鳞沟色较深;头腹面灰白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海拔1646 m以下的平原、丘陵或山区。
生活习性:半水栖生活,白天活动。以鱼、蛙、蝌蚪、蝲蛄等为食。卵生。
地理分布: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甘肃。中国以外分布于泰国、越南、缅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