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蹄蝠 Hipposideros pratti Thomas,1891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于大蹄蝠。前臂长82-92mm。耳大而宽,对耳屏低小。马蹄叶略呈方形,中间具凹缺,两侧各具2片附小叶;前叶之上为短棍状的鞍状叶,其上有4个结节;马蹄叶上方有一横列的中叶,其后为顶叶,顶叶为三角形宽带状的连接叶;顶叶之后有2片大形叶状突起,称皮叶,尤以雄体更发达,在突起分叉处有腺囊开口和1束直竖的长毛。毛色通体为淡棕黄色,有的个体背部色泽稍淡,暗淡色泽不一。
栖息环境:栖息于潮湿阴暗的大岩洞内。
地理分布:国内分布于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陕西、四川、浙江和云南。
物种评述:常数十或数百只集聚于岩洞高处,也有单只挂于洞壁的。同一洞中可见多种其他蝙蝠,但不混群。夜间出洞活动。食昆虫。因本种雄体在繁殖季节形成特别发达的皮叶,易与近似种莱氏蹄蝠(Hipposideroslylei)混淆,应引起注意,后者我国仅在云南分布。

图 普氏蹄蝠生态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