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麂 Muntiacus reevesi(Ogilby,1839)
形态特征:小鹿头体长64-90cm,体重11-16kg,为小型鹿类,背部毛色为黄色至棕黄色,腹部毛色较浅。小麂的冬毛通常较夏毛稍黑,被毛更长且密,夏毛通常为淡栗红色,且混杂有灰黄色的斑点。尾巴浅棕色,尾部腹面为亮白色。雄性长有一对小型鹿角,角端较尖,近基部具一个短分叉。角基前部被毛为黑色,并向下延伸至前额,形成一个明显的黑色“V”字形。与赤麂相比,雄性小麂的角基甚短。雌性小麂不具角,在前额中央有一菱形的黑色斑块。初生幼崽体表有不明显的浅色斑点,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
栖息环境:栖息于亚热带与热带森林中的小丘陵、小山的低谷或森林边缘的灌丛、杂草丛中,也可以利用人工针叶林和灌丛生境。尽管小麂常见于山地环境,但通常分布在海拔低于2700m的中低山区,偶可上至海拔3000m附近。
地理分布:小麂为中国特有种,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部至东南部,以及台湾,见于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中部至东部、云南东部、贵州、重庆、广西、广东、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及台湾,其分布区南界不甚明了,大致在广东及广西北部。
物种评述:小鹿又名黄麂、麂子。营独居或成对活动,以晨曦和傍晚的活动最为频繁。在树木果实成熟季节,小麂通常会频繁到结果的乔灌树下取食地面落果,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植物种子传播者。它们会定期访问家域范围内的天然或人工盐井,舔舐矿物盐。

图 红外相机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