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搜索的信息!

无尾目

当前位置: 首页- 动物资源- 动物多样性- 两栖纲- 无尾目

姬蛙科 Microhylidae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30日 11:33 浏览次数:[]


粗皮姬蛙 Microhyla butleri Boulenger, 1900

识别特征:趾间具微蹼;指、趾末端均具吸盘,其背面有纵沟;背部有镶黄边的黑酱色大花斑。

栖息环境:该蛙生活于海拔100-1300 m的山区。成蛙常栖息于山坡水田、水坑边土隙或草丛中。

生活习性:在繁殖季节,雄蛙发出歪!歪!歪!的鸣叫声,雌蛙产卵931粒左右。30小时左右孵出小蝌蚪;48天左右蝌蚪变成幼蛙。7月下旬曾见到即将伸出前肢的蝌蚪。

地理分布:国内从四川东部及云南、到浙江都有分布,包括海南和台湾;国外分布于马来半岛,缅甸,越南,印度东北部。

饰纹姬蛙 Microhyla fissipes Boulenger, 1884

识别特征:趾间具蹼迹;指、趾末端圆而无吸盘及纵沟;背部有两个前后相连续的深棕色“∧”形斑,或者在第一个“∧”形斑后面有一个“∧”形斑。

栖息环境:该蛙生活于海拔1400 m以下的平原、丘陵和山地的泥窝或土穴内,或在水域附近的草丛中。

生活习性:雄蛙鸣声低沉而慢,如嘎、嘎、嘎、嘎的鸣叫声;主要以蚁类为食,其有益系数约为98%。卵产于有水草的静水塘及雨后临时积水坑内,雌蛙每次产卵243-453粒,卵群单层形成片浮于水面。受精卵24小时左右孵化,小蝌蚪在水中生活20-30天完成变态,其体长9.5 mm

地理分布:国内分布于河南,山西,甘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澳门,广西,海南;国外分布于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马来半岛,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日本。


小弧斑姬蛙 Microhyla heymonsi Vogt, 1911

识别特征:体略呈三角形,头小,前肢细弱;趾间具蹊迹;指、趾末端均具吸盘,其背面均有纵沟;背面皮肤较光滑,散有细痣粒;腹面光滑。体背中线上有一个或两个深色小的弧形斑,呈()形。咽喉、胸部及腹侧有棕色小点;腹部白色。

栖息环境:该蛙常栖息于70-1515 m的山区稻田、水坑边、沼泽泥窝、土穴或草丛中。

生活习性:雄蛙发出低而慢的嘎、嘎鸣叫声,低沉而慢。捕食昆虫和蛛形纲等小动物,其中蚁类占91%左右,其有益系数达98%。繁殖旺季卵产于静水域中,卵群成片,含卵106-459粒,每年可产卵2次。蝌蚪集群浮游于水体表层,受惊时即潜入水下。

地理分布:国内从云南南部到浙江都有分布,包括海南和台湾;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半岛。

花姬蛙 Microhyla pulchra (Hallowell, 1860)

识别特征:趾间半蹼;指、趾末端无吸盘及纵沟;体背面有若干相套叠的“∧”形斑;胯部及股后多为柠檬黄色。

栖息环境:该蛙生活于海拔10-1350 m平原、丘陵和山区,常栖息于水田、园圃及水坑附近的泥窝、洞穴或草丛中。

生活习性:在繁殖季节,雄蛙鸣叫声清脆悦耳嘎!嘎嘎嘎嘎!;卵产于水田或静水坑内,卵群粘连成片状,单层漂浮于水面略成圆形,直径100-145 mm,含卵968-1741粒。雌蛙每年可产卵两次。蝌蚪生活于稻田或静水坑内,常集群浮游于水表层。新成蛙体长10.5 mm左右。

地理分布:国内分布于云南,贵州,江西,浙江,湖南,福建,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泰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