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特征:雄蛙体长48.5-59.1 mm,雌蛙体长62.0 mm。皮肤较光滑,背部及体侧有少数小圆疣;体腹面光滑;体背面多为红褐色或棕灰色而无深色斑,颞部有黑色三角斑,眼间无深色横斑;腹面乳黄色。
栖息环境:该蛙生活于海拔630-900 m的徂徕山地区。
地理分布:分布于贵州省黄平县朱家山县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湖北,山东,河南,湖南,广西。
识别特征:本种与峨眉林蛙相近。但本种股部背面黑褐色横纹窄、整齐,约9条;雄蛙无雄性线;蝌蚪尾末端钝圆,唇齿式为I:3+3/1+1:Ⅲ;繁殖期在10月上旬至中旬。
栖息环境:该蛙生活于海拔800-1300 m左右山谷较平坦及背风向阳地区。
生活习性:非繁殖季节生活于树林中,雌雄蛙在寒露节(10月8日或9日)前后进入繁殖场所,繁殖行为通常在雨后进行,卵产在稻田、池塘等静水域内,卵群多产在水深20 cm以内的浅水区。
地理分布:分布于湖南,江西,广西猫儿山,贵州雷山县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葑垟林场。
识别特征:外形与峨眉林蛙近似。但体型相对较小,雄蛙体长40-57 mm,雌蛙体长36-60 mm;背侧褶在鼓膜上方略弯;雄蛙婚垫灰色,基部者不明显分为两团;繁殖期在12-4月。
栖息环境:生活于近海平面至海拔1800 m的山区,所在环境植被较为繁茂,乔木、灌丛和杂草丛生。
生活习性:非繁殖期成蛙多分散在林间或杂草丛中活动,觅食多种昆虫及小动物。1月下旬至4月繁殖,此期雄蛙发出“叽嘎、叽嘎”的低沉叫声。成蛙群集于稻田、水塘以及临时积水坑且有草本植物的静水域内抱对产卵,尤其是阴雨之夜晚产卵者较多。卵群产在水深3-30 cm的水草间。每一卵群有卵402-1364粒,卵的孵化期为6-7天。蝌蚪多底栖,当年完成变态。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16-18 mm,形态和色斑与成蛙相似。
地理分布:分布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贵州。
识别特征:身体肥硕,雄性体长 40.2-46.5 mm,雌性体长47.7-52.7 mm;背部皮肤橄榄棕色至深棕色,有些个体具有浅色带状斑纹;腹部表面乳白色或米黄色,具深色斑点;背面皮肤非常粗糙,颗粒状。繁殖期雄性第一指婚垫发达,其上具米黄色婚刺;繁殖期雄性颞部(个别个体包括鼓膜)和颊部具白色角质刺。
栖息环境:栖息在亚热带次级常绿阔叶林的湍急溪流中,海拔分布范围在500-1300 m。
地理分布:分布于广东中部,广西东北部,湖南西南部,贵州北部、中部、东部、东南部,云南省河口、盐津。
识别特征:本种与黑带水蛙相似,但指端没有腹侧沟;雄蛙前肢基部有肱腺;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蝌蚪体背、腹面均无腺体。
栖息环境:海拔1100 m以下的平原、丘陵和山区。
生活习性:成蛙多栖息于稻田、池塘或水坑内,常隐蔽在水生植物丛间、土洞或杂草丛中,捕食以昆虫为主,还觅食蚯蚓、田螺以及幼蛙等。
地理分布:国内分布于河南商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湖南,江西,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澳门,广西,海南;国外分布于越南,近期被人为引入关岛。
识别特征:本种与细刺水蛙相似,但阔褶水蛙背侧褶宽厚,其宽度大于或等于上眼睑宽,褶间距窄;颌腺甚明显。
栖息环境:海拔30-1500 m的平原、丘陵和山区。
生活习性:常栖于山旁水田、水池及水沟附近,很少在山溪内。白天隐匿在草丛或石穴中,主要捕食昆虫、蚁类等小动物。
地理分布:分布于贵州荔波,河南商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贵溪,湖南,湖北通山,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云南勐腊。
识别特征:体背面纯绿色,有背侧褶,雌蛙成体明显大于雄蛙,雄蛙咽侧有外声囊1对。
栖息环境:该蛙生活于海拔450-1200 m森林茂密的大中型山溪及其附近。溪流内大小石头甚多,环境极为阴湿,石上长有苔藓等植物。
生活习性:成蛙白昼多隐匿于流溪岸边石下或在附近的密林里落叶间;夜间多蹲在溪内露出水面的石头上或溪旁岩石上。5月下旬至6月为繁殖盛期,卵群成团黏附在溪边石下,雌性怀卵数为2240-3724粒,少者仅236粒。蝌蚪栖息于流溪水凼内。
地理分布:分布于广西东南部,广东西南部,海南,甘肃省康县三河坝镇。
识别特征:本种与龙胜臭蛙Odorrana lungshengensis较相近。但花臭蛙鼓膜大,约为第三指吸盘的两倍;上眼睑、后肢背面及背部均无小白刺;雄蛙体长小于50 mm,雄雌体长差异较大。
栖息环境:该蛙生活于海拔200-1400 m山区的大小山溪内。溪内大小石头甚多,植被较为繁茂,环境潮湿,两岸岩壁常长有苔藓。
生活习性:成蛙常蹲在溪边岩石上,头朝向溪内,体背斑纹很像映在落叶上的阴影,也与苔藓颜色相似。该蛙受惊扰后常跳入水凼并潜入深水石间,但一般在水内潜伏时间不长,10-20分钟后又游到岸边。繁殖期在7-8月,雄蛙在夜间发出鸣叫声;雌蛙可产卵1400-2544粒左右,产卵后雌蛙离水分散栖息于林间草丛中。蝌蚪在水凼中底层落叶间或石下。
地理分布:分布于河南南部,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江苏宜兴,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国外分布于越南。
识别特征:皮肤光滑,背面和四肢背部皮肤有细小痣粒,体侧有大小不一的扁平疣粒,疣粒在背部沿背侧褶的位置明显排成两纵列;无背侧褶;胫部无纵肤棱;口角后方至肩上方有2枚黄色颌腺;鼓膜前后方散布小疣粒;两眼前角连线的中央有一黄色小点。
栖息环境:该蛙生活于海拔200-800 m丘陵山区的大小流溪内。其环境植被茂盛、阴湿,溪水湍急或平缓。
生活习性:成蛙常栖息在溪边的石块及岩壁上或隐于灌丛中。4月的雌蛙腹内卵径0.76 mm左右,在溪内未见雄蛙。7月的雌蛙腹内卵已成熟,卵径2.6 mm左右,此期雄蛙在溪内活动频繁,并发出“叽”、“啾”的鸣声,由此推测该蛙的繁殖期可能在7-8月。
地理分布:分布于福建德化、长汀、福清、福州、南平、邵武、武夷山、永泰、诏安,江西贵溪,贵州,广东,广西,湖南。
识别特征:外形与云南臭蛙Odorrana andersonii相似。但绿臭蛙体背部深绿色,且无斑点;雄蛙胸部只有1团小白剌,略呈“△”形,无声囊。
栖息环境:该蛙生活于海拔390-2500 m的山区流溪内。溪内石头甚多,水质清澈,流速湍急。溪两岸多为巨石和陡峭岩壁,乔木、灌丛和杂草繁茂。
生活习性:成蛙常栖于山涧湍急溪段,多蹲在长有苔藓、蕨类等植物的巨石或崖壁上,头迎向水面,稍有惊扰即跳入急流或深潭中。繁殖期在12月左右,雌蛙产卵于石下,约705粒左右。蝌蚪底栖,常在石下或回水凼底的腐叶下。
地理分布:分布于甘肃文县,陕西,山西垣曲,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湖北丹江口、通山,湖南桑植,广西蒙山、兴安、资源,广东新丰、连州;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
识别特征:背面皮肤较粗糙;生活时体背面颜色多样,有淡绿色、黄绿色、深绿色、灰褐色等颜色,杂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黑斑纹,如果体色较深,黑斑不甚明显,多数个体自吻端至肛前缘有淡黄色或淡绿色的脊线纹;背侧褶金黄色、浅棕色或黄绿色;有些个体沿背侧褶下方有黑纹,或断续成斑纹;自吻端沿吻棱至颞褶处有一条黑纹;四肢背面浅棕色,前臂常有棕黑横纹2-3条,股、胫部各有3-4条
栖息环境:广泛生活于平原或丘陵的水田、池塘、湖沼区及海拔2200 m以下的山地。
生活习性:成蛙在10-11月进入松软的土中或枯枝落叶下冬眠,翌年3-5月出蛰。繁殖季节在3月下旬至4月,雄蛙前肢抱握在雌蛙腋胸部位,黎明前后产卵于稻田、池塘浅水处,卵群团状,每团3000-5500粒。
地理分布:国内除台湾,海南,青海,甘肃,宁夏外,广布于全国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国外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
识别特征:第二、第三指内外侧缘膜明显,趾间具半蹼,第四趾外侧蹼几乎达到第二关节下瘤;指端膨大,一般均有腹侧沟;雄蛙有肩上腺,鸣声“咕(gi)、咕、咕”,由2-3声组成。
栖息环境:该蛙栖息于海拔30-1800 m山区的梯田、水草地、水塘。
生活习性:成蛙白天隐匿于石缝间,阴雨天夜间外出活动较多,有的在洞口或草丛中鸣叫,“咕、咕、咕”由2-3声组成,鸣声低沉。该蛙捕食多种昆虫、蚂蟥、蜈蚣等。
地理分布:分布于台湾、福建北部、浙江南部、江西中部。
下一篇:雨蛙科Hylidae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