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特征:体长可达100 mm以上;下颌前侧方有两个骨质齿状突;鼓膜明显;雄蛙声囊内壁黑色。
栖息环境:该蛙生活于海拔20-1120 m的山区、平原、丘陵地带的稻田、鱼塘、水坑和沟渠内。
生活习性:白天隐匿于水域岸边的洞穴内;夜间外出活动,跳跃能力很强,稍有响动即迅速跳人深水中。成蛙捕食各种昆虫,也捕食蝌蚪、小蛙及小鱼等。雄蛙鸣声如犬吠。在静水内繁殖,繁殖期3月下旬至8月中旬,5-6月为产卵盛期,雌蛙每年可产卵2次以上,每次产卵763-2030粒。卵单粒至数十粒粘连成片,漂浮于水面。蝌蚪栖息于水塘底部。
地理分布:国内分布于河南,陕西,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
识别特征:本种在遗传上与先岛陆蛙最近,但本种体型小,且鼓膜、头、前肢、后肢、足以及胫相对体长的长度较小;与泽陆蛙F. multistriata、F. limnocharis和F. iskandari相比,前肢、后肢、足和胫长相对体长的长度较小。
地理分布:国内分布于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海南,台湾;国外分布于日本。
识别特征:体肥壮;雄蛙胸、腹部满布大小黑刺疣。
栖息环境:该蛙生活于海拔300-1900 m山区的流溪或其附近的水塘中。
生活习性:白天隐匿于溪底的石块下、溪边大石缝或瀑布下的石洞内;晚间出外,蹲于石块上或伏于水边,夏季常发出“梆、梆、梆”的洪亮鸣声。该蛙以捕食昆虫为主,其有益系数为68.3%。卵多产于流溪瀑布下水坑内,卵群成串,似葡萄状,一般黏附在水中石块下、倒木或枯枝上。蝌蚪生活于流溪水坑内;冬季多潜伏在水底石下或落叶层下越冬。
地理分布:分布于陕西,山西,甘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江西,湖南,广西。
识别特征:本种与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很相似。但棘侧蛙背面皮肤极粗糙,背部满布长形疣,体侧疣刺很多;雄蛙体大者胸疣上有3-8枚小黑刺。
栖息环境:该蛙生活于海拔1000 m左右的山溪内。
生活习性:所在环境植被繁茂,溪水清澈,环境潮湿。成蛙白天隐藏在溪边石下或岸上大石上,受惊扰后跳入深水凼隐伏于水底石下。夜晚栖息于溪边石上,在手电筒光照射下蹲在原地不动。蝌蚪生活于流溪水凼内石头间。
地理分布:分布于贵州绥阳、雷山、三都;湖南江永、雪峰山、阳明山;广西龙胜、钟山、金秀、南丹、田林岑王老山;广东西部。
下一篇:蛙科 Ranidae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