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搜索的信息!

雀形目

当前位置: 首页- 动物资源- 动物多样性- 鸟纲- 雀形目

鹀科 Emberizidae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4日 08:58 浏览次数:[]


栗鹀 Emberiza rutila Pallas1776

形态特征:体型略小,是一种栗色和黄色的鹀。头部、喉、颈、上体、翼覆羽及内侧飞羽的外翈概栗色。翼、尾黑褐。胸、腹灰黄色。繁殖期雄鸟头、上体及胸栗色而腹部黄色。虹膜褐色。上嘴棕褐色,下嘴淡褐色;脚淡肉褐色。

栖息环境:栖于山麓或田间树上以及湖畔或沼泽地的柳林、灌丛或草甸也可见到。

生活习性:除繁殖期间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一般由数只或由10-30只个体组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兼食昆虫等。

栗鹀生态照


凤头鹀 Emberiza lathami Gray1831

形态特征:以头顶的细长羽冠为特征,雄鸟全身几乎均为黑色具蓝色光泽,两翅和尾以及尾上覆羽栗红色。雌鸟具短的褐色羽冠,上体暗橄榄褐色,两翅暗褐色具栗色或栗红色羽缘。尾暗褐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几乎全为栗色或栗红色,次一对的外侧尾羽具大的楔状白斑。下体污皮黄色或暗褐皮黄色,胸具窄的黑色纵纹。

栖息环境:栖息于山麓的耕地和岩石斜坡上,也见于市区和乡村。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丘陵和低山区活动,而冬季则下到平原,夏季却到较高的山区繁殖。

生活习性:留鸟,部分游荡。繁殖期间多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季节多结成小群。一般主食植物种子。

凤头鹀生态照



灰头鹀 Emberiza spodocephala Pallas1776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14-15cm。雄鸟嘴基、眼先、颊黑色,头、颈、颜、喉和上胸灰色而沾黄绿色,有的颜、喉、胸为黄色,微具黑色斑点。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两翅和尾黑褐色,外侧两对尾羽具大型楔状白斑。中覆羽和大覆羽具棕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两道淡色翅斑。胸黄色,腹至尾下覆羽黄白色,两胁具黑褐色纵纹。雌鸟头和上体灰红褐色具黑色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无纵纹,鹳纹皮黄白色,嘴基、眼先、颊、颜不为黑色,其余同雄鸟。

栖息环境:栖息于林缘次生杨树林、林缘疏林灌丛和稀树草坡,尤喜沿林间公路和河谷两侧的次生林和灌丛。

生活习性:主要以昆虫的成、幼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草籽、谷粒、果实等植物性食物。在高望界保护区为冬候鸟,西北亚种E.s.sordida。数量较多,易见。

灰头鹀生态照


黄胸鹀 Emberiza aureola Pallas1773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14-15cm。雄鸟额、头顶、颏、喉黑色,枕和上体栗色或栗红色,尾黑褐色,外侧两对尾羽具长的楔状白斑。两翅黑褐色,翅上具一窄的白色横带和一宽的白色翅斑。下体鲜黄色,胸有一深栗色横带。雌乌上体棕褐色或黄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中央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栗红色,两翅和尾黑色,中覆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大覆羽具窄的灰褐色端斑亦形成两道淡色翅斑,眉纹皮黄白色。下体淡黄色,胸无横带,两胁具栗褐色纵纹。

栖息环境: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尤喜溪流、湖泊和沼泽附近的灌丛、草地。

生活习性:其食性随季节而不同,繁殖季节主要以昆虫的成、幼虫力食,兼食植物果实、种子等。在高望界保护区为旅鸟,东北亚种E.a.ornata。数量稀少,偶见。

黄胸鹀生态照


黄喉鹀 Emberiza elegans Temminck1835

形态特征:呜禽,体长14-15cm。雄乌有一短而竖直的黑色羽冠,其余头顶和头侧亦为黑色,眉纹自额至枕侧长而宽阔,前段为黄白色、后段为鲜黄色。背栗红色或暗栗色、具黑色羽干纹,两翅和尾黑褐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具大型楔状斑,翅上有两道白色翅斑。颏黑色,上喉黄色,下喉白色,胸有一半月形黑斑,其余下体污白色或灰白色,两胁具栗色或栗黑色纵纹。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羽色较淡,头部黑色转褐色,前胸黑色半月形斑不明显或消失。

栖息环境: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次生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林缘灌丛,尤喜河谷与溪流沿岸疏林灌丛。

生活习性:主要以昆虫的成、幼虫为食,也吃少量的植物性食物。在高望界保护区冬候鸟,西南亚种E.e.elegantula。数量很少,少见。

黄喉鹀生态照


小鹀 Emberiza pusilla Pallas1776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12-14cm。雄乌头顶中央栗色或栗红色,两侧具有一条宽的黑色侧冠纹,眉纹、眼先、眼周、颊、耳羽栗色,在头侧形成一块栗色斑,其余上体沙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两翅和尾黑褐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具楔状白斑。颏、喉栗红色或淡栗色(冬季为白色),其余下体白色,胸和两胁具黑色纵纹。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头顶栗色较淡,力红褐色,具黑色纵纹,其余体羽亦淡。

栖息环境:繁殖期间栖息于有稀疏杨树、桦树、柳树和灌丛的林缘沼泽、草地和苔原地带;迁徙季节和冬李,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灌丛、草地和小树丛中,及农田、地边和旷野中的灌丛和树上。

生活习性:主要以草籽、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单型种,在高望界保护区力冬候乌。种群数量丰富,易见。


小鹀生态照


三道眉草鹀 Emberiza cioides Brandt1843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15-18cm。头顶、后颈和耳覆羽栗色,眉纹和颊灰白色或白色,眼先和颊纹黑色,在黑色颊纹上面有一宽的白带。背、肩栗红色具黑色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棕红色无纵纹,两翅和尾黑褐色,外侧两对尾羽具楔状白斑。颏、喉白色或灰白色,胸栗色,下胸和两胁棕红色,其余下体皮黄白色。雌鸟色较淡,眉纹及下颊纹黄色,胸浓黄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和疏林灌丛中,尤喜林缘疏林、山坡幼林以及农田、道边附近的小树林和灌丛。

生活习性:繁殖期间主要以昆虫为食,非繁殖期主要以草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在高望界保护区力留鸟,普通亚种E.c.castaneiceps。数量很少,少见。

三道眉草鹀生态照


蓝鹀 Latoucheornis siemsseni Martens1906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12-14cm。雄鸟通体石板灰蓝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两翅黑褐色具蓝灰色羽缘,尾黑色或蓝黑色、具灰蓝色羽缘,最外侧一对尾羽具楔状白斑。雌鸟头、颈、上背、颏、喉、胸概为棕黃色或棕褐色,腰至尾上覆羽石板灰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两翅黑褐色,羽缘棕褐色,尾灰褐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具大型楔状白斑。

栖息环境: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次生阔叶林和竹林、针阔混交林、人工针叶林。

生活习性:主要以草籽、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单型种,在高望界保护区为冬候乌。数量较少,易见。

蓝鹀生态照






="text-align:right;">

上一篇:燕雀科 Fringillidae

下一篇:伯劳科 Laniidae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