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搜索的信息!

雀形目

当前位置: 首页- 动物资源- 动物多样性- 鸟纲- 雀形目

燕雀科 Fringillidae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6日 10:39 浏览次数:[]


金翅雀 Carduelis sinica (Linnaeus, 1766)

识别特征:鸣禽,体长12-14 cm。嘴细直而尖,基部粗厚,头顶暗灰色。背栗褐色具暗色羽干纹,腰金黄色,尾下覆羽和尾基金黄色,翅上翅下都有一块大的金黄色块斑,非常醒目。颊、颜、喉橄榄黄色,胸和两胁栗褐沾绿黄色或污褐而沾灰,下胸和腹中央鲜黄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海拔1 5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

生活习性: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籽和谷粒等农作物为食。在高望界保护区为留鸟,指名亚种C.s.sinica。种群数量丰富,常见。

金翅雀生态照


黑尾蜡嘴雀 Eophona migratoria Hartert,1903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17-21cm。嘴粗大,黄色,喙端灰褐色。雄鸟头辉黑色,后颈、背、肩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浅灰色,两翅和尾黑色,初级覆羽和外侧飞羽具白色端斑。颏和上喉黑色,其余下体灰褐色或沾黄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鸟头灰褐色,背灰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近银灰色,尾羽灰褐色、端部多为黑褐色。头侧、喉银灰色,其余下体淡灰褐色,腹和两胁沾橙黄色,其余同雄鸟。

栖息环境:息于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中。

生活习性:主要以种子、果实、草籽、嫩叶、嫩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部分昆虫,特别是繁殖期。在高望界保护区夏候鸟,长江亚种E.m.sowerbyi。数量较多,易见。

黑尾蜡嘴雀生态照


黑头蜡嘴雀 Eophona personata Temminck et Schlegel,1848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21-24cm。嘴粗大、蜡黄色,头黑色,上下体羽灰色,两翅翅膀尖和尾黑色,翅上具白色翅斑。由于嘴巴呈黄色的粗大圆锥型,故得名“蜡嘴”。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海拔1300m以下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阔叶林中,秋冬季也栖息于次生林和人工林中。

生活习性:杂食性,繁殖期间以昆虫为食,秋冬季节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主,尤喜红松种子。

在高望界保护区为冬候鸟,东北亚种E.p.magnirostris。数量一般,少见。

黑头蜡嘴雀生态照


灰头灰雀 Pyrrhula erythaca Blyth,1862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14-16cm。嘴厚略带钩,额基、眼先、眼周、颏绒黑色,外围有一圈白色彼此相衬,极为醒目。上体灰色,腰白色,两翅和尾黑色具紫色光泽,大覆羽黑色,羽端灰色或灰白色,在翅上形成淡色翅斑。喉和上胸灰色,下胸、腹和两胁橙红或棕黄色,下腹灰白色,尾下覆羽白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高山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桦树林、杜鹃灌丛、柳丛和林缘灌丛和竹丛中。

生活习性: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和草籽为食,也吃部分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

在高望界保护区为冬候鸟,指名亚种P.e.erythaca。数量少,少见。

灰头灰雀生态照


红交嘴雀Loxia curvirostra Linnaeus,1758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15-17cm。上下嘴先端交叉。雄乌通体朱红色,尤以头、腰和胸部较鲜亮,两翅和尾黑褐色,翅上具白色横斑。雌乌上体灰褐色,具暗色纵纹,头顶和腰沾黄绿色。下体苍灰白色,喉、胸和两胁沾黄绿色,尾下覆羽黑褐色,羽缘灰白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山地针叶林和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中。

生活习性:主要以针叶树种子为食,尤其喜食落叶松子,也吃昆虫。在高望界保护区为冬候鸟。种群数量丰富,易见。

红交嘴雀生态照


燕雀 Fringilla montifringilla Linnaeus,1758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14-17cm。嘴粗壮而尖,圆锥状。雄鸟从头至背辉黑色,背具黄褐色羽缘。腰白色,颏、喉、胸橙黄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两胁淡棕色而具黑色斑点。两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白斑。雌鸟和雄乌大致相似,但体色较淡,上体褐色而具有黑色斑点,头顶和枕具窄的黑色羽缘,头侧和颈侧灰色,腰白色。

栖息环境:繁殖期间栖息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类森林中,迁徙期间和冬季,则主要栖息于林缘疏林、次生林、农田、旷野、果园和村庄附近的小林内。

生活习性:主要以草籽、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食,繁殖期间则主要以昆虫为食。单型种,在高望界保护区为冬候乌。数量丰富,易见。

燕雀生态照

上一篇:鹡鸰科 Motacillidae

下一篇:鹀科 Emberizidae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