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臀鹎 Pycnonotus xanthorrhous Anderson,1869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17-21cm。额至头顶黑色。下嘴基部两侧各有一小红斑,耳羽灰褐或棕褐色,上体土褐色或褐色。、喉白色,其余下体近白色,胸具灰褐色横带,尾下覆羽鲜黄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中低山、山脚平原与丘陵地区的阔叶林、栎林、混交林及林缘地区。
生活习性:主要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其幼鸟几乎全以昆虫为食。在高望界保护区为留鸟,华南亚种P.x.andersoni。种群数量丰富,常见。
图 黄臀鹎生态照
领雀嘴鹎 Spizixos semitorques Swinhoe,1961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17-21cm。嘴粗短而厚,黄色,额、头顶前部黑色(台湾亚种灰色),颊和耳羽黑色具白色细纹。上体暗橄榄绿色,下体橄榄黄色,尾黄绿色具暗褐色或黑褐色端斑。额基近鼻孔处有一白斑,喉黑色,前颈有一白色颈环。
栖息环境: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溪边沟谷灌丛、稀树草坡、林缘疏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林、栎林等地是其最喜欢的生境。
生活习性:食性较杂,主要以野果类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金龟甲、瓢虫、蝉、蜻蜓、透翅蛾等昆虫的成、幼虫。在高望界保护区为留鸟,指名亚种S.s.semitorques。数量非常多,常见。
图 领雀嘴鹎生态照
白头鹎 Pycnonotus sinensis Gmelin,1789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17-22cm。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耳羽后部有一白斑,上体灰褐色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颜、喉白色,胸灰褐色,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
栖息环境:栖息于低海拔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灌丛、草地、果园、村落附近、竹林、次生林等生境。
生活习性:杂食性。动物性食物主要有金龟甲、夜蛾、蝉等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昆虫的成、幼虫;植物性食物有野山楂、野蔷薇、桑葚、石楠、南酸枣、苦棟、女贞、葡萄、梓等植物的果实与种子。
在高望界保护区属留鸟,指名亚种P.s.sinensis。种群数量丰富,常见。
图 白头鹎生态照
绿翅短脚鹎 Hypsiprtes mcclrllandii(Horsfield,1840)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20-26cm。头顶羽毛尖形,栗褐色具白色羽轴纹,上体灰褐色缀橄榄绿色,两翅和尾亮橄榄绿色。耳和颈侧红棕色,颜、喉灰色,胸灰棕褐色具白色纵纹,尾下覆羽浅黄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等森林中。
生活习性:以野生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部分昆虫,食性较杂。在高望界保护区为留鸟,华南亚种H.m.holtii。数量较多,易见。
图 绿翅短脚鹎生态照
栗背短脚鹎 Hemixos castanonotus Swinhoe,1870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18-22cm。额栗色,头顶和羽冠黑色。背栗色,翅和尾暗褐色具白色或灰白色羽缘,颜、喉白色,胸和两胁灰白色,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区的次生阔叶林、林缘灌丛和稀树草坡灌丛及地边丛林等生境中。
生活习性: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乔木树冠层,也到林下灌木和小树上活动觅食。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杂食性。在高望界保护区为留鸟,华南亚种H.c.canipennis。数量较少,少见。
图 栗背短脚鹎生态照
黑短脚鹎 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P. L. S. Müller,1776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22-26cm。嘴鲜红色,脚橙红色,尾呈叉状。羽色有两种,一种通体黑色,另一种头、颈白色,其余体羽为黑色。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或海拔较高的高山中的次生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林缘地带。
生活习性:杂食性,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植物的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在高望界保护区为夏候鸟,主要为四川亚种H.m.leucothorax。种群数量非常多,常见。
图 黑短脚鹎生态照
红耳鹎 Pycnonotus jocosus Linnaeus,1758
形态特征:体长17-21cm,体重一般不超50g。额至头顶黑色,头顶有耸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后方有一鲜红色斑,其下又有一白斑,外围黑色。上体褐色,尾黑褐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下体白色,尾下覆羽红色;胸侧有黑褐色横带。因有高耸的冠羽,俗称“高髻冠”。虹膜棕色、褐色、棕红色或深棕色,嘴、脚黑色。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和山脚丘陵地带的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等森林中,也见于林缘、路旁、溪边和农田地边等开阔地带的灌丛与稀树草坡地带,有时甚至到庭院和村寨附近的竹林、树上或灌丛中。
生活习性:留鸟。常呈10多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有时也见和红臀鹎、黄臀鹎混群活动。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图 红耳鹎生态照
上一篇:鸫科 Turdidae
下一篇:鹟科 Muscicapidae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