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啸鸫 Myophonus caeruleus Scopoli,1786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28-35cm。通体上下蓝黑色并具闪亮的蓝色点斑,仅翼覆羽具少量的浅色点斑。两翅黑褐色,表面缀紫蓝色。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多岩石的山涧溪流沿岸。
生活习性:地栖性。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昆虫的成、幼虫为食,也吃蜂、蚌、小蟹等其他动物,偶尔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在高望界保护区为夏候鸟,指名亚种M.c.caeruleus。数量较少,少见。
图 红外相机照
小燕尾 Enicurus scouleri Vigors,1832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11-14cm。上体黑色,头顶前部、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在黑色上体衬托下极为醒目,翅黑褐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尾短、浅开叉,白色,中央尾羽端部黑色。下体胸以上黑色,胸以下白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湍急的山区溪流与河谷沿岸,尤其是在落差大、多瀑布和石头的林区溪流较常见。
生活习性:主要以昆虫的成、幼虫为食。单型种,在高望界保护区为留鸟。数量少,少见。
图 小燕尾生态照
红胁蓝尾鸲 Tarsiger cyanurus Pallas,1773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13-15cm。雄鸟上体灰蓝色,有一短的白色眉纹。下体白色,胸侧灰蓝,两胁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缀蓝色。下体颏、喉、腹白色,胸缀褐色,胸侧和两胁橙红色。
栖息环境: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山体上部林缘疏林灌丛地带,迁徙季节和冬季亦见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林、林缘疏林、道旁和溪边疏林灌丛中。
生活习性:主要以昆虫的成、幼虫为食,也吃少量的其他动物和植物种子。在高望界冬候乌,指名亚种T.c.cyanurus。数量较少,常见。
图 红胁蓝尾鸲生态照
北红尾鸲 Phoenicurus auroreus Pallas,1776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13-15cm。雄鸟头顶至上背灰色或深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翱黑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频喉和上胸概为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
生活习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兼食少量浆果或草籽。在高望界保护区为冬候鸟,指名亚种P.a.auroreus。数量少,易见。
图 北红尾鸲生态照
鹊鸲 Copsychus saularis Linnaeus,1758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19-22cm。外型像喜鹊,但个体显著为小。雄鸟上体大都黑色,翅具白斑,下体前黑后白,极为醒目。雌鸟上体灰褐色,翅具白斑,下体前部亦为灰褐色,后部白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林、竹林、林缘疏林灌丛和小块丛林等开阔地方。
生活习性: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蜘蛛、小螺、蜈蚣、小蛙等动物和植物的果实与种子。在高望界保护区为留鸟,华南亚种C.s.prosthopellus。数量较少,易见。
图 鹊鸲生态照
灰背燕尾 Enicurus schistaceus Hodgson,1836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21-24cm。尾,呈深叉状。头顶至背蓝灰色,前额有一宽的白带,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黑色,基部和端部白色,折叠时呈黑白横带状。翅黑色具白色翅斑,额基、脸颊、频、喉黑色,其余下体白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疏林地带的山涧溪流与河谷岸边,尤其喜欢多乱石的山涧溪流。
生活习性:主要以甲虫、水生昆虫、蚂蚁、蜻蜓幼虫、螺等昆虫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单型种,在高望界保护区为留鸟。数量不多,易见。
图 灰背燕尾生态照
红尾水鸲 Phoenicurus fuliginosus Vigors,1831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13-14cm。雄鸟通体暗蓝灰色,两翅黑褐色,尾红色。雌鸟上体暗灰褐色,翼褐色并有两道白色点斑,臀、腰及外侧尾羽基部白色,尾余部黑色,下体灰色,布以由灰色羽缘形成的鳞状斑。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山地溪流与河谷沿岸。常单独或成对活动。
生活习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兼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在高望界保护区为留鸟,指名亚种R.f.fuliginosus。数量较多,常见。
图 红尾水鸲生态照
白顶溪鸲 Phoenicurus leucocephalus Vigors,1831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16-20cm。头顶白色,腰、尾、尾上覆羽及腹栗红色,尾具宽阔的黑色端斑,其余体羽黑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山地溪流与河谷沿岸,很少到开阔平原地区。夏季多到中高山地区活动,冬季多到低山山脚地带活动,垂直迁徙现象较明显,常单独或成对活动。
生活习性:主要以水生和陆生昆虫为食,兼食少量软体动物及植物果实与种子等。单型种,在高望界保护区为留鸟。数量非常少,少见。
图 白顶溪鸲生态照
白额燕尾 Enicurus leschenaulti Vieillot,1818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22-31cm。雌雄羽色相似。额至头顶前部白色,头顶余部、颈、背及胸黑色。肩具窄的白色端斑。腹部、下背及腰白色。尾长、呈深叉状,中央尾羽最短,往外侧尾羽依次变长,尾羽黑色具白色基部和端斑,最外侧两对尾羽几全白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山谷溪流与河谷沿岸,尤其是水流湍急、河中多石头的林间溪流。
生活习性:常成对或单独活动,以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在高望界保护区为留鸟,普通亚种E.I.sinensis。数量较少,易见。
图 白额燕尾生态照
灰蓝姬鹟 Enicurus leschenaulti Hodgson,1845
形态特征:体长10-13cm,是一种体型小的青石蓝色鹟。雄鸟上体深灰蓝色,额淡蓝色,眼先和头侧黑色,尾黑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外侧尾羽基部白色,两翅暗褐色。颏、喉和上胸白色,常常形成一三角形白斑。其余下体近白,外侧基部白,胸和两胁沾褐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腰部沾棕,尾和尾上覆羽红棕色,两翅棕褐色。下体棕白色,胸和两胁较深。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栖息环境:夏季多栖息于海拔1500-3000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有时上到海拔4000m左右林线上面的亚高山矮曲柳和灌丛,冬季多下到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林缘、沟谷和河岸灌丛与草丛中。
生活习性: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云南和西藏为留鸟。主要以叶甲、蚂蚁、小蜂等昆虫为食。
蓝额红尾鸲 Phoenicurus frontalis Vigors, 1831
识别特征:鸣禽,体长14-16 cm。雄雌两性的尾部均具特殊的"T"形图纹(雄鸟黑色,雌鸟褐色),系由中央尾羽端部及其他尾羽的羽端与亮棕色成对比而成。头、胸、颈背及上背深蓝,额及形短的眉纹钻蓝;两翼黑褐,羽缘褐色及皮黄色;腹部、臀、背及尾上覆羽橙褐。
栖息环境:繁殖期主要栖息于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等生境,冬季多下到中低山和山脚地带,具有明显的垂直迁徙现象。
生活习性:主要以甲虫、蝗虫、蚂蚁、鳞翅目幼虫等昆虫为食,也吃少量的植物果实与种子。单型种,在高望界保护区为冬候鸟。数量非常少,偶见。
图 蓝额红尾鸲生态照
蓝矶鸫 Monticola solitarius Linnaeus,1758
形态特征:鸣禽,体长20-30cm。雄鸟通体蓝色。雌鸟上体暗灰蓝色,背具黑褐色横斑,喉中部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具黑褐色鳞状斑。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多岩石的低山峡谷以及山溪、湖泊等水域附近的岩石山地。
生活习性: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在高望界保护区为留鸟,华南亚种M.s.pandoo。数量非常少,偶见。
图 蓝矶鸫生态照
黑喉石䳭 Saxicola maurus (Pallas, 1773)
识别特征:鸣禽,体长12-15 cm。雄鸟上体黑褐色,腰白色,颈侧和肩有白斑,颜、喉黑色,胸锈红色,腹浅棕色或白色。雌鸟上体灰褐色,喉近白色,其余和雄鸟相似。
栖息环境: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草地、沼泽、田间灌丛、旷野,以及湖泊与河流沿岸附近灌丛草地。
生活习性: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蚯蚓、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以及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在高望界保护区为夏候鸟,青藏亚种S. m. przewalskii。数量稀少,少见。
图 黑喉石䳭生态照
北灰鹟 Muscicapa dauurica Pallas
识别特征:鸣禽,体长12-14 cm。嘴较宽阔,上体灰褐,眼周和眼先白色,翅和尾暗褐色,翅上大覆羽具窄的灰色端缘,三级飞羽具棕白色羽缘。下体灰白色,胸侧及两胁缀灰褐色。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其是山地溪流沿岸的混交林和针叶林较常见。
生活习性:主要以昆虫的成、幼虫为食,吃少量的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性食物。在高望界保护区为旅鸟,指名亚种M. d. dauurica。数量稀少,偶见。
图 北灰鹟生态照
上一篇:鹎科 Pycnonotidae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