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特征:体长约76 cm,头部背面为白色,椭圆形,被以大型对称鳞片。吻宽而短,背鳞平滑,紫褐色或蓝黑色,红色或橙红色横纹,在背中央呈左右交错排列或左右相连为一条横纹。头背淡褐色,有浅粉红色斑纹;躯干及尾背面紫褐色,有镶黑边的朱红色窄横斑十余对,腹面藕褐色。体型与游蛇科蛇类相似,管牙短小。
栖息环境:栖息于山区有洞穴的岩石地带,也常到路边、稻田、草丛及住宅附近。
生活习性:平时单独生活,夜行性,黄昏时分比较活跃,有冬眠现象。混合毒素的前管牙类毒蛇,主要以啮齿动物、食虫动物为食。
地理分布:分布主要以横断山脉南端山地一带为中心,多集中于云贵高原,在西部,沿四川盆地西缘山区向北达九顶山区分布;在东部,沿苗岭、南岭向东达武夷山区及东南丘陵地区分布。
识别特征:头较窄长,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头背都是小鳞,只有鼻间鳞与眶上鳞略大;躯体及尾均较长。体尾背面棕褐色到红褐色,正背有一行镶浅黄色边的粗大逗点状暗紫色斑,斑周缘色较深,中心色略浅,斑点在有的地方前后连续,形成波浪状脊纹,体侧尚各有一行暗紫色斑块;腹面浅褐色,每一腹鳞有深棕色细点组成的斑块若干,整体上交织成深浅错综的网纹。头背棕褐色,有一略呈“Λ”形的暗褐色斑,眼后到颈侧有一暗褐色纵线纹,唇缘色稍浅;头腹浅褐色,有的散以深棕色细点。
栖息环境:栖息于海拔1300-2100 m的山区、丘陵多草木之处。
生活习性:捕食小型哺乳动物、鸟类、蛙类等。主要在傍晚和夜间活动,季节活动高峰在6-8月。
地理分布:中国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南岭地区尤为常见。中国以外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越南、老挝。
识别特征:头较窄长,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头背都是小鳞,只有鼻间鳞与眶上鳞略大;躯体粗细正常,尾稍短。色斑变异较大,一般有菜花黄色,故名“菜花”原矛头蝮。体尾背面黑黄间杂,乃由于每一背鳞具有多少不一的黑黄两色造成。大多数个体的正背还有一纵行镶黑边的暗红色大斑,每斑占数枚到十余枚背鳞。腹面黑褐或黑黄间杂。头背黑色,可见有略呈“品”字形的3个互相套叠的黄色细圈纹,吻棱经眼斜向口角以下的头侧部分为黄色,眼后有一粗黑线纹;头腹面黄色,杂以黑斑。
栖息环境:栖息于山区、丘陵多草木之处。
生活习性:白天常盘伏于石堆、灌木之下,多于夜间捕食小型哺乳动物、鸟类、蜥蜴、蛙类等。
地理分布:在中国内分布十分广泛,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均有分布。中国以外分布于印度、尼泊尔、缅甸、越南。
识别特征:头大,明显呈三角形,吻尖上翘,具颊窝。幼体头背浅褐色,体背粉棕色,尾尖浅黄色。随着年龄增长,体色逐渐加深,成年后头背呈黑褐色,体背呈棕褐色,上有20对左右对称的三角形深色斑,三角形色斑边缘呈黑褐色,内部为深褐色,尾尖转为黑褐色。腹面白色,具有如棋盘般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
栖息环境:一般栖息于海拔100-1700米的丘陵或山区。常见于林木茂盛、阴湿的地方,曾发现于大的岩石缝中、路边岩石下、草丛中、玉米地内、草棚粪堆内、公路上、住宅附近或室内。
生活习性:食性较为多样,有鼠类、两栖类、蜥蜴类、蛇类、鸟类、昆虫、鱼类。属于坐等式捕食者,其捕食行为模式与绝大多数蝰科蛇类的一般性模式一致,分为定位、警戒、转头、接近、预备、攻击、再接近、搜寻及吞咽等9个阶段。
地理分布:在中国分布于四川、贵州、重庆、广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广东、福建、安徽、台湾。中国以外分布于越南、老挝。
识别特征:头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颈细;头背都是小鳞,只有鼻间鳞与眶上鳞略大;眼较小,瞳孔直立椭圆形;躯体粗细正常,尾具缠绕性。通身以绿色为主,尾背及尾尖焦红色。背面亮绿色或深绿色,雄性D1、D2有一红、白各半的纵线纹,雌性则仅在D1有白色纵线纹,起自眼后,延至肛前,至尾部断续到尾后1/4左右止,尾背及尾末焦红色;腹面浅黄白色。头背绿色,上唇稍浅,眼大多呈红色;头腹浅黄白色。
栖息环境:大部分时间栖居在乔木或灌木上。栖息于山区溪沟边、草丛、灌木、竹林、岩壁、石块或山区稻田埂杂草上,常在各种水域附近出现。
生活习性:食物包括鼠、蛙、蝌蚪、蜥蜴、鸟及小型哺乳动物等,全年均可摄食。
识别特征:体型短粗,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头侧具1条黑色或黑褐色眉纹,上、下缘镶白边。通身背面黄褐色、灰褐色、黑褐色或肉红色。身体两侧各具1行大圆斑,圆斑在脊部交错或并列,少数融合。
栖息环境:栖息环境多样,丘陵、平原、低山等都能见其踪影。
生活习性:捕食鱼类、蛙类、蜥蜴、小型哺乳动物等。
地理分布:分布广泛,在中国除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广东、海南、广西、西藏无分布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中国以外分布于韩国、朝鲜。
识别特征:头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头背都是小鳞,光滑;身体肥硕,尾短。雄性身体背面灰黑色,雌性和幼体浅褐色。沿身体背部有两列呈方形的黑色斑点(块),两侧的斑点交错排列或愈合成一个大的四边形斑块。两侧有小的、圆形黑色或褐色斑点;自眼向后至颈部具有1个白色或黄色的条纹。颈中部具有1个“Y”形黄色或白色斑块,雄性比雌性明显;腹部密布褐色斑点。
栖息环境:栖息于海拔315-2600 m的山区中,适应于各种环境,包括森林,灌丛和草地。
生活习性:喜夜间活动,行动迟缓,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和青蛙,鼠类等为食。
地理分布:国外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东段,包括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阿萨姆)等国,中国分布于甘肃、西藏,四川、云南、贵州、浙江、安徽、湖南、福建、台湾、广西等地。
上一篇:斜鳞蛇科 Colubridae
下一篇:钝头蛇科 Pareatidae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