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特征:体背黄褐色或紫灰色,有黑褐色粗横纹12~17+2~7,达腹鳞及尾下鳞两侧,约2-3个鳞片宽。部分标本体前部的横纹环绕周身,横纹之间有许多网状黑线纹;腹鳞黄白色或灰白色,其前段有许多不规则的褐色横纹或斑点,尾背有一条浅色、断续的脊线,其两侧各有一条黑色纵线达到尾尖;尾下鳞的两侧有深灰色纵线,上有斑点;头背部有一“Λ”形黑色斑纹,其前端达额鳞后缘,后端分两叉沿着颈侧向后延伸约个半头长;在鼻间鳞处有粗黑纹经眼到口角,部分上唇鳞沟黑色。
栖息环境:普遍生活于海拔420-850 m的山区,常见于森林、竹林、草坡、溪边、道旁。
生活习性:食蛙、蜥蜴。卵生。
地理分布:分布于贵州、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
识别特征:头长椭圆形,头颈区分明显;眼大,吻钝。体背色斑变异较大,有橘黄、淡蓝、棕红、棕黑色花纹。还有相当一部分黑化个体,从头背直至尾末端深黑灰色,没有其他斑纹。体背有40-60条网纹。头背黑棕色,黑黄色或无斑,上唇鳞后缘为黑色。颈背有一黑色箭形斑(有的个体箭形斑不清),其外缘无镶细白线纹,但极个别也镶有一较粗的白线纹。体色及斑纹变异较大。
栖息环境:生活于高原山区,山溪边、路边、菜园地、石堆上。
生活习性:受惊时体前段昂起,呼呼出声,有时常在小石块上盘曲不动。蛇身有奇臭。常白天活动。主要吃蛙。卵生。
地理分布:国内分布于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国外分布于尼泊尔,缅甸,泰国,印度,越南。
上一篇:眼镜蛇科 Elapidae
下一篇:蝰科 Viperidae
【关闭】